03:20
秒作为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其定义经历了从天文观测到量子跃迁的革命性转变。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秒的定义或将被光钟技术所改变。本期《锚点》节目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宇翱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和团队在光钟方面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早期,一天被定义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而秒则是一天的1/86400,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并不完全均衡,科学家开始寻求更稳定的时间基准。1955年,第一台铯原子钟问世,铯原子的基态具有两个超精细能级,这些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确保了时间测量的精确性。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这一标准,定义“秒”为铯-133原子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光钟技术逐渐成熟,目前最先进的光钟比用于秒定义的微波钟的精度高出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正是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的决议,计划于2026年提出关于利用光钟重新定义国际单位制 “秒”的具体路线,并将在2030年做出最终决定。
秒的定义是否会被改写?未来量子信息技术将怎样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锚点》东方卫视10月29日22点,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10月30日22点30分播出。
编辑: 刘俊
责编: 康万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