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2025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开幕。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分享了他研究靶向药30年后的一个想法:药物靶点可能是有限的,目前全球靶向药研发已进入瓶颈期,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新药研发模式呢?在他看来,中药现代化的两条途径有启发作用,“神农尝百草”这一中药发现模式至今仍有科学价值。
马大为院士长期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用氨基酸分子和作为铜金属的配体,能够提高乌尔曼反应的效率。这个名为“乌尔曼-马氏反应”的药物化学反应已写入国内外教科书,它突破了乌尔曼反应对温度要求高、普适性差的局限,被国际同行评价为“现代药物发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迄今,已有2000多项专利技术使用该反应设计合成路线。
![]()
马大为院士在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演讲。
在研究靶向药30年后,他发现这个国际药学主流领域面临一个瓶颈。“药物的靶点其实是有限的,目前发现了700多个,那么多企业针对几个热门靶点在努力研发新药,导致我们现在做创新药也内卷。”当然,科学家今后还会发现新靶点,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很多疾病的成因可能不是一个靶点的失控,所以针对某个靶点开发的靶向药,其临床效果不一定很好。
有没有其他的药物研发模式呢?马大为告诉与会专家,回溯历史,靶向药研发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在此之前,很多科学家从大自然中寻找线索,比如研究可治疗某种疾病的植物药材,把它的化合物提取出来,再开展动物实验,验证化合物是否有疗效。
通过这种模式,科学家研制出了阿司匹林、青蒿素等许多重磅药物。在欧洲,早在公元400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发现“柳树皮煮水”可缓解发热和疼痛。19世纪,德国化学家约翰·布赫纳从柳树皮中提取出淡黄色晶体,命名为“水杨苷”;意大利化学家拉法埃莱·皮里亚进一步将“水杨苷”水解、氧化,得到纯净的“水杨酸”,并明确了其化学结构。这些源于传统药物的科研成果,催生了阿司匹林。
在中国,屠呦呦带领团队翻阅2000多本中医古籍,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启发,采用低温萃取方法,用乙醚从青蒿叶片中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由此可见,神农尝百草至今仍有科学价值。”马大为感慨道,中国科学家可在古人研究传统药物的基础上,做好中药现代化工作,让这种模式成为靶向药研发模式的有效补充。
他认为,中药现代化有两条途径:一是对中药的单分子有效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将它转化为现代药物;二是研究中药的多分子协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控制中药复合物的质量,随后开展双盲对照试验,以明确疗效。
令人期待的是,马大为正在带领团队走中药现代化道路,将“断肠草”(钩吻)转化为新型镇痛药。“它是武侠小说里抹在刀剑上的毒药,但其实,钩吻的萃取物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已经用了上千年,少量的钩吻萃取物有很好的镇痛和治疗溃疡效果。”
经过多年探索,马大为团队只用11—13个步骤,就能利用简单的原料把“断肠草”的复杂分子合成出来。与天然产物相比,人工合成的“断肠草”毒性大幅降低,可确保药物安全性。“前几天,我们与上海一家医院的医生讨论,准备马上启动针对癌痛和神经性疼痛的新药临床前研究。”马大为透露。
原标题:《马大为院士反思“靶向药”研发模式,称“神农尝百草”仍有科学价值》
栏目主编:黄海华
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