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超级智能降临时间表公布:AI“边抢工作边创造机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10-29 22:11:53

AI取代人力的时代要降临了吗?

北京时间10月29日,OpenAI CEO 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与首席科学家雅各布?帕乔茨基(Jakub Pachocki)在线上直播中首次公开公司内部对实现超级智能和全自动AI研究员的具体时间表。

除了模型更新与算力建设的规划内容,两人披露未来几年,人类劳动的自动化程度将显著提高,大规模失业也可能降临。雅各布称,当前模型在原始智力上可能已能胜任许多知识性工作,瓶颈更多在于集成和接口。因此,未来几年内大量工作的自动化是必然趋势,社会需要思考哪些工作或岗位将被取而代之。

近年来,关于AI影响就业的风险预警持续存在。诺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AI呈现“替代”而非“增强”劳动力的趋势,可能导致大规模结构性失业,尤其威胁发展中国家依赖的劳动力优势;高盛经济学家警告人工智能可能给未来的就业市场带来“过渡性摩擦”;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多次警告,AI不仅冲击就业,更会带来“人类文明存续”级别的风险等。

在AI发展早期,可以明确的是,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会专家表示,应正视AI可能带来的非预期后果,包括就业破坏和加剧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要让人们真正享受到AI发展带来的红利,保障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基于新的理念进行制度建设。

就业预警背后的技术迭代

此次直播并非奥尔特曼首次提及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今年1月,奥尔特曼在年终总结中表示,通往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已逐渐明晰,预计将在今年看到首批AI Agent(智能体)“就业”。超级智能将大幅加速科学发现与创新,推动社会财富和繁荣的增长。

AI部分替代人工的背后,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迭代。据天风研究缪欣君团队分析,2024年,大模型能力跃迁推动Agent规划、记忆、工具、行动四大核心要素持续突破,以Manus为代表的通用Agent工具代表着技术端或已经到达临界点。

2024年下半年,OpenAI、Anthropic、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先后公布相关进展,将自家Agent实力当作牌桌上的重要筹码。2024年以来,Agent四大关键要素均取得了进步,有望带来独属于AI2.0时代的交互式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从订阅模式转向按量抽成的企业能够更直观地算投资回报率(ROI),实现Agent在B端更快地落地。

具体计算方式上,缪欣君认为Agent创造价值空间可等效于完成相应工作的人力成本(Agent=白领,机器人=蓝领),核心公式为AI TAM(总潜在市场)=总薪资×替换率×AI效率优化。据此测算,Agent总目标市场TAM约3.61万亿元;垂直行业中,IT、金融等领域将成为核心突破领域。最终将优先替代行业中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具体岗位。包括AI Coding、AI+银行、AI+人力、AI+法律、AI+网安、AI+客服等。

美国风投数据机构CB Insights CEO加内利(Manlio Carrelli)此前表示,AI Agent在短短两年内已从实验品转变为企业的优先事项,自2023年以来,公司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提及Agent的次数增加了十倍,这种速度是前所未见的。另外让人惊讶的是,AI Agent正在迅速攀升价值链。CB Insights于2025年6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企业表示将在未来12个月内把AI智能体应用于客户支持领域。


技术落地的早期阶段

硬币的另一面,是AI与Agent并非那么“受欢迎”, 能耐也差点意思,在各维度尚处于早期普及阶段。

《2025年全球AI Agent行业洞察报告》明确Agent定义:能够感知环境信息,基于自身知识及工具储备自主决策并完成任务的智能体。不再依赖人类的每一步指令,而是像一个“数字员工”。

落地过程中,占比44.2%的核心群体主要为30~39岁的男性,AI Agent仍主要被技术从业者和企业用户关注,大众认知尚未普及;专用型AI Agent(如编程辅助、客服自动化)已初步落地,但通用型智能体(能胜任多场景任务)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整体付费率仍不足5%。

具体行业中,一位教育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在政策鼓励下,教育企业在技术侧、内容侧、组织侧多方面接入AI。但在实际应用中,多位家长反映目前AI授课的体验并不够好,更希望由专业真人讲师进行授课与讲解。

另外,Agent在替代部分行业岗位时,落地具体场景仍面临规模化落地的困难。360集团产品规划中心总经理褚维明将政企场景中智能体落地遇到的问题总结为“不能用、不好用、不放心”。比如企业场景知识和业务深度复杂,导致智能体“不好用”,需要智能体支持多模型、多知识库、多MCP(模型上下文协议)能力灵活组合,适配企业各类个性化需求。同时,打通Workflow和多智能体模式,各类智能体自由组队,供企业根据场景灵活选择,真正实现成本可控。

同时,安全属性也是政企类客户的痛点。需要智能体进行生产与应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覆盖供应链、内容安全、数据访问、隐私保护等方面,确保数据合规性、隐私安全性及业务可靠性,实现智能体应用的全链路安全兜底。

创新奇智首席产品官李凡表示,Agent在制造业落地要经历由表及里的过程。公司目前策略是优先将其应用于客户的办公自动化、营销、培训和客户服务等非关键、容错性高的领域,再逐步向生产和研发等核心环节拓展。预计未来2~3年,AI智能体将成为企业通用工具,自建非关键AI智能体会越发普遍。


就业维度的人才结构性变化

人才市场中,AI的就业创造与替代效应同时发生。此前国际劳工组织(ILO)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埃克哈德·恩斯特(Ekkehard ERNST)表示,目前AI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仍有限,但在软件工程等特定领域,已清晰展现出就业创造与替代的双重效应。AI作为认知型技术,主要影响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者,低技能体力劳动者暂时受影响较小。然而,随着AI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格局可能发生改变。

在AI替代人力尚未规模化显现的当下,AI人才的短缺呈现更明显的态势。陈桢(化名)是一家人工智能硬件企业的首席科学家,但近几个月他持续奔波在销售一线跑业务。

对于这种职务角色转变,陈桢也很无奈,他对记者表示,在如今的技术背景下,一线员工要求懂技术、懂产品、懂业务,能招到这样的全能人才不容易,此前遇到太多只知道对着客户背政策条文的销售,无奈之下,自己来补一线的缺。

产业层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5300家,在全球占比约15%。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此背景下,AI人才市场也迎来增长期。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3%。时间扩展到前三季度,人工智能行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3%,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双增态势明显。

AI需求岗位中,核心岗位包括技术、数据、产品三类。其中技术类岗位以算法研发、模型训练为核心,是AI技术突破的关键驱动;数据类岗位聚焦数据标注、清洗与分析,是AI模型迭代的基础支撑;而产品类岗位则强调技术与场景的融合。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表示,Agent Economy时代,人类组织构成和就业将发生变化。过去,企业扩大规模依赖于招募更多员工,未来则主要依赖扩充算力、增强模型、积累数据。与此同时,超级个体(One Person Company)这种新组织形态正在出现,而年轻人正在面临机会被大规模替代的风险。他提醒道,“超级个体+Agent”的模式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与适应性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