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华为如何把 AI 融入操作系统?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晚点LatePost 时间:2025-10-29 22:12:07



华为想建的不是传统的应用生态,而是一个以 AI 为核心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生态。

“刚开始用我们系统的时候,大家会感到新奇。用的过程中,大家会看到很多应用在开发、上架,在完善的过程中越用越好用。”

今年 6 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把鸿蒙系统用户的体验形容为 “微笑曲线”。

这是华为开发鸿蒙系统必经的过程。过往成功的操作系统,都是在硬件发生巨大变革时,跟随新设备普及,逐渐在竞争中建立优势。

独立鸿蒙系统的诞生和推广,则是华为被迫在用户和开发者已经习惯 iOS 和 Android 等系统的时候,推动他们迁移。10 月 22 日的鸿蒙操作系统 6 发布会上,余承东说鸿蒙系统 5 的终端设备数量已经达到 2300 万,是 “智能终端史上发展最快的操作系统”。

凭借巨额投入、资源调度能力和硬件优势,华为用高强度的冲刺,能迅速做出来可用的系统。今年 6 月,鸿蒙系统就已经上架 3 万个鸿蒙原生应用和云服务,但它相比 iOS 和 Android 还有差距,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AI 的迅速发展给鸿蒙系统带来发展契机。苹果和 Google 等公司尽管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哪怕是 Google 在大模型领域已经占据领先位置,把大模型等 AI 技术引入操作系统时,往往会显得克制,甚至是保守。

苹果要兼顾隐私和用户的体验一致,推动 Apple Intelligence 的核心是端侧处理和私有云计算,并确保不会破坏原有的体验,所以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一再延期。

而 Google 的挑战在于 Android 生态的碎片化,它要确保新的 AI 能力,可以在大量不同硬件配置的设备上相对一致地运行,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所以会倾向于用 Gemini App 等上层应用来渗透。

“我们从(操作系统)设计之初,就能带来很多体验的增强。” 余承东说。华为开发独立的鸿蒙系统,则没那么多的负担,它可以从底层的 SoC、到操作系统、再到上层框架以及终端硬件,做垂直整合优化保证体验。

最新发布的鸿蒙系统 6,就体现出新生操作系统的优势:AI 与操作系统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功能堆叠,而是从表层功能真正延伸到底层架构。华为也在组织层面做调整,要更大力度地押注 AI。

AI 在系统的各个方面,语音助手成统一入口

鸿蒙系统 6 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和华为终端 BG CEO 何刚介绍智能体验环节,没有提及任何一款大模型的名称,包括华为自研的盘古大模型。他们重点介绍了大模型等 AI 技术的加持下,新版系统有哪些新功能和体验。这或许就是华为对鸿蒙系统中如何融入 AI 的直接体现。

鸿蒙系统 6 的 AI 智能体验,不全在智能板块,而是出现在整个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嵌入到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比如:

用户选图库中的照片设成壁纸,AI 自动构图,提供不同的时钟、艺术字体布局样式。用户也可以让 AI 学习并生成特定的艺术风格,比如拍一张书法作品照片,鸿蒙系统中的 AI 就能把书法作品中的风格用到壁纸上。



用户接听陌生人来电时,AI 根据对方的通话信息识别,它是否属于刷单返利、虚假机票退改以及冒充公检法等多种典型诈骗场景。同时,AI 检测到路人注视手机屏幕时,就会发出提醒,一些银行、办公等敏感应用,可以直接进入防窥模式。



原本用户想要用手机修图需要一步步点按屏幕操作,现在可以直接在图库中用语音操控,自动加上专业打光、模糊、景深等效果,甚至是修改照片背景等。用户还可以让它根据一批照片自动生成视频,这个过程中,AI 会智能添加配乐和运镜等。



华为与大疆合作,把鸿蒙系统 6 适配大疆 OSMO 手持云台,调用系统相机时,手机能智能追随人物主体。在演示中,鸿蒙 6 的相机还能充当试衣镜,给用户的穿搭提建议。



过去几年,大多数用户日常高频使用的应用开发者,都在积极在产品中融入 AI。比如京东会尝试用 AI 做导购,滴滴会尝试用 AI 帮用户打车,美团会尝试用 AI 点外卖。单个产品中加入 AI,或许会让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中提高一些效率,但会让 AI 体验显得割裂,比如手机中出现一堆助手。

在鸿蒙 6 中,能识别 16 种方言的智能助手小艺,成为了 “智能服务统一入口”,它可以调动手机中的各种应用解决问题。



比如 “周末钓鱼规划”。过去用户要先打开天气 App 查天气、然后去地图 App 搜钓场、再到日历 App 填行程,来回切换多个应用。现在可以直接对小艺说 “周末适合钓鱼吗?”,它就可以综合天气、地图等情况,给出回复:“周日 7 点,要记进日程吗?”

小艺还能深入调度系统中的第三方应用。用户看视频的时候,家人说没有猫粮了,可以直接喊出小艺,让它在京东上再来一单最近买的猫粮。小艺可以在后台自己行动,最后步骤再找用户确认信息和付款。小艺也能制定周期任务、场景任务等,比如可以设定在公司打开小红书时,自动把音量设置为 10% 等。



在大模型的支持下,小艺也具备推理能力,去做深度研究(电脑端),也可以调度多种应用或者 AI 服务(智能体),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比如用户看病不确定去哪个科室,可以通过小艺调出来蚂蚁健康管家,咨询挂什么科,有什么推荐的专科医生,并支持直接挂号。在手机上收到检验单后,用户也可以直接拖给小艺,让它调出讯飞晓医智能体,解释每个指标的含义,结合病史和数据分析病情,提供饮食建议。类似的功能还有根据用户要求,用大麦开发的智能体麦宝订演唱会门票等。



2024 年开始, AI 技术的发展让智能体成为应用开发潮流,也给平台方带来新问题:智能体之间往往缺乏统一标准,经常 “互不认识” 很难协同,所以行业内出现出现 MCP、A2A 等标准协议。

华为能在鸿蒙系统 6 中用小艺调度多个智能体协同完成任务,不只是靠这些第三方开发的协议,而是因为它能深入到应用开发层面,统一不同智能体的框架。这是鸿蒙系统的优势。

过去多年,操作系统竞争的核心是 “应用数量和质量”。谁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开发出更丰富的 App,建立完善的生态,谁就能锁定用户,然后这些用户又能帮助吸引更多开发者。这是 iOS、Android 或者 Windows 成功的根本之一。

而大模型的出现,正在将竞争的核心从 “应用为中心” 转向 “智能体为中心”。用户的需求可能不再是 “打开某个 App 去完成任务”,可能会是直接给助手说 “我想要什么”,让它来调度智能体完成任务。

据华为介绍,鸿蒙 6 的开发理念,就是让过去的 “人适应系统” 转变为自动化的 “系统适应人”,并根据用户的行为模式、偏好等主动学习和提供个性服务。

在重新开发鸿蒙应用的过程中整合 AI 体验

使用自研内核的原生鸿蒙系统,不再兼容 Android 应用,开发者需要为它重新开发应用。这也意味着,华为也要给开发者提供新的开发工具。

传统视角看,让开发者重新开发应用有巨大的成本。比如金山办公副总裁姚冬曾说,他们开发出来第一版鸿蒙原生 WPS 花了 8 个多月时间。

但在新的需求变化中,华为可以借助 AI 迅速发展建立一种 “后发优势”。因为它没有庞大的历史应用生态需要兼容,它可以更彻底地按照 “智能体” 的逻辑来设计整个系统,降低开发者向 AI 转型的成本。

“应用与智能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恰好也是我们鸿蒙生态的发展过程。” 何刚说。在鸿蒙系统中,华为把 AI 直接融入到了应用开发的环境中。

今年 6 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发布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据介绍,这个框架集成了鸿蒙 Agent 通信协议、鸿蒙意图框架以及鸿蒙 Agent Kit,给所有智能体定统一 “语言和接口”。



华为开放了鸿蒙系统自身能力,包括 4 种开发模式、50 多种开发组件能力、10 个 AI 领域 Kit、11 类 AI 控件、240+ 标准意图等,目标就是让开发者开发鸿蒙系统中的 AI 应用或者给应用中增加 AI 能力时,不用投入太多研发成本,就能开发出具有智能交互、自主决策和群体协作能力的智能体,把应用在鸿蒙系统中的界面,从传统 “App 触控” 转变到 “自然语言交互”。

华为也希望 HMAF 给开发者更多自由度。其中的小艺智能体开放平台,给开发者提供多种开发模板、插件和模式,自然对话就能创建智能体,还能自动优化提示词,提升智能体的任务的成功率。它还支持开发者灵活地给应用设计智能体的服务入口,比如浏览器的智能体,可以设置在用户阅读新闻的时候,提供 AI 摘要问答等智能服务。

现在鸿蒙系统 6 中上架了小艺智能体广场,覆盖医疗、影音娱乐、美食、出行、购物等多领域,已经有 80 多个鸿蒙应用智能体。不少应用开发者选择在鸿蒙首发新功能,比如大麦、京东等多个智能体在鸿蒙端首发上线。

操作系统的关键就是调度和分配设备中的硬件资源(内存、存储、算力等),让不同应用可以流畅运行。手机等设备的应用体验好坏,大部分因素就在于厂商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从 SoC 到中间的基础软件堆栈、应用开发平台等,做好垂直整合。

尤其是面对 AI 这样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更极致的垂直整合能够在多个环节优化,让还在完善中的技术体验变得更好。过去只有 iPhone 和 Google 自己研发的手机上具备这样的优势,现在华为也因为独立的鸿蒙系统,有了这样的契机。

而且华为更激进。今年 9 月举办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启动 “天工计划”,宣布要投入 10 亿元资金与资源,与伙伴、开发者共同加速孵化超过 1 万个 AI 原生的元服务、1 千多种意图框架、5 千多个智能体,用来支持鸿蒙 AI 生态构建。

调整组织结构,做 AI 时代的操作系统

客观来说,华为在鸿蒙系统 6 展示出来的功能和体验并非不可复制,技术上也没有与对手拉开太多差距,尤其是对手都在快速尝试整合 AI 的时候。

鸿蒙最深的护城河,不只是一时的产品和功能更新,而是华为本身垂直整合的深度和执行速度。

与过去的大多数产品相比,AI 背后的技术堆栈更复杂。它涉及到底层算力、云计算平台、大模型、终端硬件、应用平台等等。华为是中国少有的能够囊括所有环节的公司,此前这些环节分散在各个业务板块之间,可能存在协同壁垒。

今年 9 月底,华为公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调整:增任余承东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IRB)主任。

在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它是一个跨功能部门的团队,负责华为重大战略方向的资源投入评估、重点项目立项审核及预算审批等关键环节,并协同华为各产品线、研发、市场、销售、供应链等部门,推动公司战略落地。

据了解,余承东担任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华为在 AI 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被内部视为 “打赢 AI 关键战役” 的核心领导人。

这意味着,华为现在通过余承东的管理权责范围,在组织层面上打通了整个 AI 链条。而余承东作为华为终端业务的长期负责人,最懂用户场景和商业落地。现在让他去统管全局的 AI 投入,目的就是用华为最强、最复杂的场景(搭载鸿蒙系统终端)带动技术协同发展。

鸿蒙系统将不再只是华为终端 BG 的产品,而是华为集全公司之力发展 AI 技术的关键出口,这会推动鸿蒙系统在 AI 方面迅速发展。这个人事调整,比发布任何一个新功能都更能体现华为的 AI 决心。新任命公布之后,余承东就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华为招聘 AI 顶尖技术人才的消息,要打造世界最强的 AI。

去年发布真正独立的鸿蒙系统时,余承东说 “有底座,有生态,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 这句话在当下已经有了新的含义。

鸿蒙系统想要构建的生态,不会是传统的应用生态,还是一个 AI 为核心的操作系统生态。而鸿蒙系统的基座,也不只是它自研内核等底层技术,它的底座还是华为本身,以及华为过去数十年来建立的产品体系和积累的技术。

题图《极速车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