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 年,巴西利亚横空出世。
这座新城让建筑师得以挣脱旧有格局,创造出全新的空间语言与城市形态,造就了一座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现代城市。
![]()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规律:新平台的出现,往往是创新的催化剂。
它意味着新的规则、新的可能性,以及摆脱历史包袱、从零开始创造的自由。这种「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恰恰也是「爆炸式创新」的土壤。
如今,这个规律正在我们最熟悉的消费级数码领域得到应验。我们已经看见,新生的鸿蒙生态恰似一座「新城」,众多「基础设施」与创新设计在其中以惊人速度拔地而起。
![]()
而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5(HDC 2025) 惊鸿一瞥后,经过近半年的打磨,鸿蒙 6 终于来了。
作为后起之秀,鸿蒙 6 试图通过将 AI、全场景互联、安全等能力深度融入系统底层,为开发者们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创造的「沃土」,并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里可以成为创新的主场。
爱范儿深度体验了鸿蒙 6 一段时间,一个念头越来越明晰:这个操作系统,为好应用而生。
鸿蒙 6,用好体验定义好系统
在硬件设计日趋相似的今天,一台设备真正的识别度,正从工业设计和硬件参数转向由软件定义的独特体验。而软件体验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操作系统提供的支持。
正如流畅动画是 iOS 标志性的交互符号,Fluent Design 会让你想起微软生态,鸿蒙系统也似乎正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符号」——一万物皆可自然交互、主动服务的「原生智能感」。

它并非某个单一功能,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系统、跨越所有设备和应用的统一体验。在鸿蒙 6 上,随着操作系统的支持更为全面、利用鸿蒙特性的应用共创更为深度,这种「原生智能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出差途中升级新系统的我,首先在出行场景中看到了它的具体呈现。
前往机场前,我察觉到航旅纵横的实况窗有些不一样了:借助鸿蒙 6 的智能感知,它主动结合航线信息,在实况窗上推送了目的地的天气动效,出发前就能帮忙确定要不要添衣带伞;实况窗甚至贴心附上了选座提醒,让我知道哪边是「赏月位」。这种从信息服务到人文关怀的跨越,正是鸿蒙式智能的独特体现。
![]()
而在连续几天前往项目地点后,小艺已经暗中学会了我的生活节律,早在出门前就自动将建议卡片切换成高德地图,解锁手机就能马上打车、查看路况,「服务找人」的理念,就这样落到了实处。

另一方面,高德地图也将自己的智能能力悉数上线至鸿蒙平台。像是通过交通视觉语言大模型预判拥堵发展趋势、推荐最佳路线,或是为我这样的「吃货」送上由全民查询数据汇总而成的「高德扫街榜」,系统和应用的智能珠联璧合,大大方便了我的生活安排。
![]()
这种主动感知并预判需求的能力,只是鸿蒙 6 智能体验的一个侧面。它更核心的进化,在于让交互回归本能。
交互的演进,从唤醒小艺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长按电源键,「智慧光感」如涟漪般从手指处向四面晕开,小艺随之现身;对话期间,光线还会跟随我说话的声音节奏波动。这种通透、灵动的反馈,让交互变得自然且舒适。

更重要的是,交互升级让小艺的「办事」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借助鸿蒙 6 的「小艺帮帮忙」功能,复杂的任务流被大幅简化。
比如现在正值双十一优惠活动,我随口说一句「唔该同我去京东再落一单可乐啊」(麻烦替我去京东再下一单可乐),小艺就会在后台自动下单此前买过的商品,我只需要负责最后的支付确认环节。给冰箱「补货」,一句话的事。
当任务变得复杂,专业的智能体便会登场。想要策划月初的徒步旅行,只需向「同程程心」智能体简单提问,就能获得一份涵盖交通、饮食、装备等方面的专业旅行方案;至于选购商品,则可以咨询「京东购物助手」,它会立刻给出专业的横评对比和产品推荐。这种直接触达服务的方式,省去了在不同 app 间跳转和操作的成本。
![]()
得益于伙伴应用的共创,这种智能交互还延伸到了视觉维度。像京东在鸿蒙 6 上首发的「高精度 AR 摆摆看」功能,就允许我精准扫描真实环境,把虚拟的大家电 1: 1 摆在家里。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尺寸不搭」的网购难题。
![]()
主动、自然、便捷,鸿蒙系统的「原生智能感」,最终指向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科技美学」;而它所赢得的,将不仅是市场份额,更是一个新时代里,用户对于「好系统」的全新定义。
体验创新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系统能力
体验过以上种种智能交互后,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为什么这些亮眼的新功能,都集中出现在了鸿蒙 6 之上?
这并非巧合。不如说,这些创新体验,是在一片预先准备的「沃土」上自然结出的果实。而这片「沃土」,便是鸿蒙 6 对开发者开放的系统级底层能力。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鸿蒙智能体框架(HMAF)的引入。无论是旅行规划还是辅助购物决策,上述的专业智能体之所以能理解复杂意图、调用知识库和应用功能,并最终给出全面解决方案,要归功于 HMAF 赋予的自然交互与任务闭环能力;而「小艺帮帮忙」能够跨应用自动执行任务,同样是基于 HMAF 提供的多智能体协同机制。
![]()
当系统级的 AI 理解能力,通过这一框架赋予给了伙伴,服务,也就回归到了人类最直观的沟通本能。
除了 HMAF 带来的智能化革新,鸿蒙 6 还在图形、性能调度、多媒体处理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支持。
以鸿蒙独有的空间应用 Remy 为例。它是一个空间扫描工具,对于在拍摄时需要记录和还原复杂场景布置的我们来说可谓刚需:只需要手持设备,像录像一样拍摄一遍工作室,它就能利用 3D 高斯泼溅技术,快速将三维空间重建为手机里的数字模型,甚至可以通过「碰一碰」,将 3D 影像轻松分享给同事。

在鸿蒙 6 的图形和算法能力加持下,生成一次建模的时间被缩短到了平均五分钟,极大地降低了 3D 内容的创作门槛,以至于 Remy 能完美融入我们的商业工作流。
系统层面的加持,在对性能要求最严苛的游戏领域,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在鸿蒙 6 上玩游戏更「爽」了。《原神》《三角洲行动》《和平精英》等游戏都能实现秒启秒开,跑起来丝滑还省电。结合端云 shader 编译等新机制,实测低配下卡顿更少、帧率更稳,而高配设备跑《三角洲行动》可以稳定在 120 帧。鸿蒙 6 还赋予了游戏语音强大的降噪能力,即使在嘈杂环境下,队友也能清晰听到我的报点。

这些创新体验的落地,离不开鸿蒙稳定且高效的技术底座。无论是 Remy 实现 3D 实时渲染所需的图形能力,还是《三角洲行动》的性能提升、嘈杂环境中依然能保证语音清晰的音频降噪,背后都是方舟调度引擎、方舟多媒体引擎等底层能力的开放与支撑 。
这种「将复杂留给系统,将简单留给开发者」的理念,正是鸿蒙 6 蓝图中最务实的一环。全面的系统级能力支持,让开发者得以将精力更聚焦于功能和玩法创新之上。
最终,鸿蒙 6 试图构建的,是一座从系统级创新到体验级创新的桥梁。这或许就是它能吸引开发者,并成为一片创新「沃土」的根本原因。
从「可用」到「好用」,生态是一场马拉松
一个操作系统的成功,生态建设是绕不开的漫长旅途。
从鸿蒙 5 终端设备突破 2300 万,头部应用基本完成适配,覆盖 99.9% 的用户时长,到 9000 多个应用参与到碰一碰、实况窗等 70 多种鸿蒙创新体验的联合打造,我们已经亲眼目睹,在全新鸿蒙生态的第一个版本,鸿蒙走过了「从 0 到 1」的最艰难阶段,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
而鸿蒙 6 的发布,标志着鸿蒙生态正式迈入「从 1 到 100」的全新阶段,核心目标是解决「好不好用」和「创不创新」的问题。
几天体验下来,可以惊喜地意识到,在那些容纳了我们绝大多数使用时间的「国民应用」上,生态的进展还在提速。腾讯旗下已有超过 60 款产品上架鸿蒙,微信每月一次重要版本更新,小步快跑补全了核心功能;淘宝的国补、美团的神券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也已经跟上。
![]()
除了加速补齐功能,许多应用也开始与鸿蒙共创,利用其特有的底层机制,推出带有差异化优势的独家功能。
比如,支付宝的「碰一下」在鸿蒙设备上流畅度提升超过 30%,并创新了锁屏、熄屏状态下的支付体验 ;小红书还首发了「圈选搜笔记」功能,无论是图库还是网上搜到的图片,用指关节轻轻一敲,就能直连到小红书上的对应笔记。种种创新,让鸿蒙的「好用」,变得具体而实在。
可以说,头部应用的积极跟进,才是鸿蒙生态从「可用」到「好用」的最大底气。
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提及的「微笑曲线」来比喻,用户体验一个新生态的过程可能是:初见惊艳,中间有段适应期,而后越来越喜欢。鸿蒙 6 的应用适配和创新突破,正是为了缩短中间的适应过程,让曲线更快上扬,并为生态的未来可能性打开想象空间。
![]()
回到最初的例子,巴西利亚的建设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建筑风貌,但我们也不该忘记,在 1960 年新城初步落成时,其建成区面积仅相当于今天的不到 3%;同样,鸿蒙 6 和它所倡导的创新生态,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成长。但在成为「完全体」之前,它所给出的构想——一个更智能、更互联、更开放的未来——就足够清晰且令人兴奋。
对开发者而言,这片正在开垦的「新大陆」遍地机遇;而对用户而言,一个由众多创新应用构成的、更「好用」的鸿蒙系统,正在加速向我们走来。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