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游科考室 | 恐龙真的有望“复活”?科学家提出新思路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游新闻 时间:2025-10-30 16:14:32


近日,“科学家预测恐龙复活有望实现”的消息冲上热搜,引起舆论关注。恐龙“复活”一直是大众关心的话题,相关科幻影视作品更是受到市场欢迎。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的能“复活”恐龙,技术上如何实现?什么时候能做到?人类在“复活”古生物的研究上一直在推进,目前已经“复活”了那些古生物?“复活”古生物有什么现实科学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

新思路:100年后可能“造”出恐龙

1993年第一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上映,片中给琥珀中蚊子抽血的特写镜头,在全球数亿观众心中埋下了一颗充满想象力的种子:我们真的能让恐龙“复活”吗?

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10月28日,“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活着的恐龙。

徐星表示,复原技术如今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能够做到非常精确。早期,科学家对恐龙形状实现了较为准确地复原,如今已经可以对外表做到精确地复原,并且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比如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的发现,还有一些体表颜色多彩的恐龙,这些都有科学依据,有精确的研究方法进行复原。恐龙复原确实越来越精确,这是基于科学方法的进步。


“中国恐龙:从科研探索到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图据澎湃新闻

“在此基础上怎么‘复活’恐龙,是一个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徐星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较为熟悉的通过DNA“复活”恐龙的路径,应该是走不通的。但他相信,有了这些形象和认知,通过现代的生物学技术,在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来“活着”的恐龙。“100年后或者200年后,如果看到类似于霸王龙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我觉得我自己是不会感到惊讶的。”徐星说。

新路径:使用基因编辑“逆向操作”

当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为恐龙“复活”设计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起点:科学家从一块包裹着吸了恐龙血的蚊子的白垩纪琥珀中提取出了恐龙的DNA,并用青蛙的DNA填补基因序列的空白,最终在人造蛋中孵化出了恐龙。这个创意深入人心,但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个路线并不成立。

虽然生命的秘密编码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然而DNA并非永恒不朽。DNA的“保质期”究竟有多长?2012年,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滕·阿伦托夫特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迈克尔·邦斯领导的团队精确计算出了DNA的半衰期。

研究表明,在理想的低温(-5℃)保存条件下,DNA的半衰期为521年。这意味着,每过521年,样本中DNA的化学键就会有一半断裂。

就此计算,即使在最完美的保存环境中,在680万年后,所有DNA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都将完全断裂,DNA将彻底灰飞烟灭。恐龙灭绝于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个时间尺度是DNA有效保存上限的十倍以上。因此,希望找到DNA“复活”恐龙根本不可能。

既然直接克隆行不通,科学家们便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更具前瞻性,也更富争议的道路——“逆向进化”或“基因工程创生”。这条路的逻辑是:能否在恐龙现存的“后裔”身上,通过修改基因,让那些沉睡的远古特征重新苏醒?

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它们是从一类名为兽脚亚目的恐龙(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演化而来的。这意味着,现代鸟类的基因组中,仍然携带着大量来自其恐龙祖先的遗传信息。只不过在数千万年的演化中,一些古老的基因被“关闭”或“修改”了。

近年来,一项名为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法(常被比喻为“基因剪刀”)的出现,让这种“逆向操作”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科学家可以利用这把“剪刀”,精确地定位、剪切和修改生物体内的特定基因。

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也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科学顾问——杰克·霍纳是这一想法最积极的倡导者。多年前,他曾发起了一个项目,俗称“恐龙鸡”。这个项目的目标并非要“复活”一只霸王龙,而是希望通过修改鸡的胚胎基因,让其展现出恐龙的特征。

徐星也表示,有更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他相信,通过现代的生物学技术,在未来有可能制造出来“活着”的恐龙。也许“制造”的恐龙和远古的恐龙有一些差别,但在外形上、行为上也许是很近似的。


徐星在演讲。 图据上海科技馆

新成果:“灭绝物种复活”取得重大突破

事实上,在“复活”古老生物方面,科学家一直在尝试。

2012年,俄罗斯科学家团队从松鼠洞穴中发现了3万年前的种子,并“复活”了一株野花。

另据媒体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乔治·丘奇进行了一项工作——“复活”猛犸象。由于猛犸象灭绝时间仅有数千年,且有亚洲象作为极其相似的近亲,他希望通过将猛犸象的基因(如抗寒、长毛等)植入亚洲象的基因组,创造出一个具有猛犸象特征的“混血”大象。

前不久,美国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也把目光投向了多种已灭绝的动物,其中就包括恐狼,一种已经灭绝了超过12500年的肉食动物,也是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冰原狼的原型。

研究人员从两块恐狼化石中提取大量的DNA,并通过分析恐狼和灰狼的基因组,发现它们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9%。该团队进一步识别出两者显著不同的80个基因,选择了其中20个与体型和毛色相关的基因。在对灰狼血细胞中的这些基因进行编辑后,他们将其植入没有遗传物质的狗卵细胞中,并植入了狗母体内,最终获得了3只健康幼崽。这些幼崽体型较大,比同龄的灰狼大20%左右,毛色浅且浓密,脖颈处有鬃毛般的毛发,这些表型与恐狼一致。尽管这些幼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恐狼,但它们的诞生标志着“灭绝物种复活”技术的重大突破。


“恐狼幼崽”照片。 视觉中国

2023年有媒体报道,多国研究人员成功复苏了数条深埋在西伯利亚冻土中的线虫,这些线虫的年龄约为4.6万年。报道称,这些沉睡4万多年的线虫是在21世纪初,在俄罗斯东部一条河流附近130英尺地下挖出来的。科学家们在2018年首度发表论文描述这种现象:他们把这些冻在地下的线虫放在70华氏度(21.1摄氏度)的培养皿数周后,一部分线虫开始复苏并开始繁殖,在繁殖了100多代后才死去。

另外,2023年3月,有媒体报道,法国马赛大学医学院医学和基因组学科名誉教授简·米歇尔·卡拉威尔测试了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提取的样本,从中发现了一些仍然具有传染性的“僵尸病毒”。卡拉威尔团队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病毒》杂志2023年2月刊上。过去数年里,他们从西伯利亚的7个地点采集冻土样本,从中分离出数种古代病毒毒株。

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复活”了5个病毒家族,最古老的历史超过4.8万年;最年轻的病毒样本来自埋藏于地下16米的长毛象遗骸,有2.7万年历史。

新思考:“复活”古生物有什么意义

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表示:“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生命演化的规律是一致的。”在他看来,科学发展到现在,或许更需要从过去寻找智慧,以面对当下和未来。

周忠和表示,古生物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能够延续至今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不断有新的发现,而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加速古生物学的“出新”。“今天我们或许看不出某块化石的科学价值,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未来可能会从中读取到更多信息——比如分子结构、微观形态,甚至氧化物或蛋白残留的化学信号等。”展望未来十年古生物学,周忠和认为,突破将不仅来自新的化石发现,更取决于如何把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结合起来,利用新的分析技术和数据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关键是持续的探索与坚持”。

徐星也表示,认知过去,对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演化意义非凡,能帮助人类应对日益棘手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直接克隆一只恐龙,在今天乃至可预见的未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影中的恐龙脱离掌控,对人类世界造成巨大冲击,这或许是创作者留给社会最大的警示。远古巨兽的“重生”之梦,映照出的不仅是人类的智慧与好奇,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与边界。

针对北极地区古生物“复活”的研究,有科学家指出,随着北极气温快速上升,其升温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区快四倍,永久冻土层的表层储存作用被削弱,远古的病毒和细菌有可能由此释放并“复活”,已有研究发现永久冻土层中的病毒和细菌可以感染人类的痕迹。瑞典于默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系名誉教授比吉塔·埃文加德表示,人类应该更好地监测永久冻土融化时其潜在病原所带来的风险。

上游新闻据澎湃新闻、、北晚在线、新京报等综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