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严查平台要挟商家控价乱象,谨防全行业有样学样比烂 | 封面评论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0-30 18:15:24


蒋璟璟

近日,某电商平台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经营,并向某大型家电品牌发出500万元巨额罚单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面对质疑,该平台内部人士向记者回应称,近期“巨额罚款”等信息,是因为要求在自己平台上的售价不能高于其他平台,引发价格竞争而产生的。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该电商平台以上回应,证实了其主动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的自主经营权这一事实。记者查阅相关社交媒体,仍能发现大量商家和用户对相关平台做法的吐槽和讨论。(山西日报)

此事延烧数日,渐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多家媒体跟进调查报道,整个事件的原委已大致浮出水面。简而言之,就是某平台电商要求商家不能在别的平台定价更低,甚至以巡查、巨额罚款相威胁。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并不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则是涉事方后续的各种自我诡辩和道德高调,将之说成“为消费者构筑价格防护墙”云云,这就有点诙谐了。与之相较,舆论则多有将之视作新型“二选一”的声音。两相对照,当真讽刺性拉满。

风波不止,无论商家的暗地吐槽,还是平台的公开喊话,其实都只是一家之言。在此关键时间当口,唯有职能部门及时介入事态、跟进调查、给出裁断,才能有效定分止争。有待厘清的问题,可谓多矣。比如说,平台的这一做法,是否涉及违反合同约定,扩大商家义务?是不是侵犯了商家的经营自主和定价自由?是不是滥用支配地位实施了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活动?争议多多、暗潮涌动,如若不就此给出权威说法、传递正确预期,其他平台有样学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电商渠道产品的终端销售,有一套复杂的价格形成机制。特定商品在不同平台价格不同,不一定就是商家“厚此薄彼”,更可能是源于平台补贴力度、活动激励的差异。如今,某些平台对商家大搞进攻性的“价格约束”,这无异于剥夺了其获取其他平台支持资源、拓展销售渠道的机会。如果是真心“为用户比价”、确保本平台价格最低,那么相关方要做的,就是“见贤思齐”对标加码,拿出真金白银的平台补贴,帮助商家把价格打下来,而不是以罚款要挟。

我们知道,近年来家电等制造业利润率本就有限,其降价让利的空间不大。为品牌长期发展,这些厂商惯于在不同平台多元发展。这不仅无可厚非,并且也是统一大市场内资源要素最高效配置的必然选择。消费者去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地方买货,商家到补贴最多、成本最低的地方卖货,这天经地义。个别平台逆势而为,裹挟商家、操控价格,只会扼杀充分竞争和商业活力,这开了个坏头。

平台经济由乱而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面对某些平台越界的危险试探,监管部门必须及时出手、重申秩序,抓小抓早,才能避免逆向示范、败坏风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