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10月30日电 题:向天图强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破局密码
新华社记者陈凯姿
发射塔架拔地而起、耸入天幕。在海南文昌,一座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开工到建成并成功实现首发,用时仅878天。
在荒芜之地上短时间建造一项国家级航天重大基础设施,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打响人才团队、技术创新、效率质量突围战,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母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并开启高密度常态化发射。这不但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的空白,也成为全球低纬度发射场建设的标志性案例。
一边抢工期,一边建队伍
滨海天地间,齐整的沥青路纵横交错,两座发射塔架如“双子星”矗立在蓝天下,银白色的加注管道密集排列……当清风拂过,航天人操作机器的响动,与海浪拍岸声、椰叶沙沙声,一起交织在发射场里。
时间回溯到2022年。彼时,商业航天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旺盛的发射需求,我国急需建设“专门对口”的商业航天发射场。而文昌具有低纬度、可海运、射向范围广、落区安全等天然地理优势。
“两年完成项目建设”,这是2022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获批建设时接到的“硬指标”,这意味着“刚起步就是冲刺”。
被任命为海南商发董事长的杨天梁,初到工地颇感不知所措:面对一条土路、一处围挡、一台打桩机的现场,项目怎么建、人从哪里来?
“一边抢工期,一边建队伍,可从来没干过这事啊!”杨天梁回忆,那时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他们想尽办法“广发英雄帖”,“甚至把‘求贤’信息发到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里,用‘电话轰炸’去求、‘翻山过海’去请。”
海南商发供气组长张建鱼回忆,2022年,他从某系统加注岗位退下来后,已经在西安重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海南商发一次次的短信、电话邀请,让我最终被企业的诚意所打动,决定来到海南。”
很快,航天技术人员、复退转人员、公司高管、高校教授、工程专家……一批拥有专业技术、管理经验的人才陆续到来,组成了约50人的“初创班底”。随后,来自国家航天系统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也陆续进入海南商发,填补了各类岗位。
尽管有一批专业人才和骨干团队的支撑,但大家仍需在设计、工程、技术、行政方面开展快速学习。
海南商发的培养体系,是将办公室、实验室和一线岗位串联成“一体化场景”,新员工一上来就要“实战”:边学习、边轮岗,“以赛代练”实现快速“成熟”,真刀真枪练出能力。在公司提供的丰富场景里,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员工很快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晚上挑灯看书,学习理论知识;白天拿出图纸,一遍遍记下点位……入职后不久,氮气源库区供配气操作手陈恩伟在一线轮岗时,已经能做到“闭上眼睛,管路就像电路图一样,慢慢在心中展开”。
有一次,陈恩伟发现一处阀门安装疑似有误。自信的施工方拍着胸脯打包票说:“绝对没错!”他揩着额头上的汗珠,继续弓腰检查精密管路,验证了自己的判断。最终,多方会诊并重装阀门,为发射场及时排除了一处隐患。
众人拾柴火焰高。海南商发“新起炉灶”,在一次次深度磨合中不断发展完善。煤油贮罐操作手陈君感慨:“大家都在和公司一起成长。”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缺乏商业航天发射的技术积累,想要建发射场,放眼世界航天建设史也没有先例。”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建设之初,有人来考察后连连摇头。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海南商发靠的是突破传统的技术创新。
我国商业火箭型号多样。按照“一箭一位”的传统思维,经济性将大打折扣。在反复调研民营商业火箭发射需求后,发射场二号工位在设计上摸索“通用型”接口设计,就像一个充电器可以匹配各种品牌手机,让不同型号火箭都能使用。
文昌降雨、雷暴、台风等不利气象因素多,火箭从技术厂房到发射工位时间越短,越能减少因天气带来的等待时间,提高发射频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按照世界航天发展趋势,大胆采用罕见的“三平”测发模式:火箭带着卫星,水平组装、测试、运输,再通过液压起竖装置立起来。如此,火箭在技术厂房里“躺着”就可以组装和测试,转运再测试后加注燃料即可发射,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在氮氢气体的调试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操作效果,推翻了以往固定的“串联桥式”,改成“并联桥式”,最终提前供气,前后节约了14天时间。
“地面导流锥技术第一次用,失败了怎么办?”“通用接口看上去很美,实际应用能不能行?”“‘三平’模式,技术到底成不成熟?”……每一个创新想法提出,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论、质疑,甚至反对。
“仅通用接口,我们就足足熬了3个月才把构想磨出来,很多技术细节都是大家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得出的结果。”海南商发工程设备部部长葛立新说,“少有技术积累,加上时间紧张,每一项创新都与风险并存。可喜的是,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换来了经得起检验的成果。”
浙江的液氮柱塞泵、四川的低温真空管路、上海的氢火炬、山西的导流锥……发射场的建设者们以技术参数精准匹配的创新方案,通过技术验证与集成优化,整合了来自14个省份200家生产厂商的设备配件,最终如期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基地。
2024年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看着所有人欢呼拥抱,一向沉稳的杨天梁鼻子一酸,眼里顿时噙满泪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的技术创新,终于成功了!”
超常规才能破常局
今年8月初,杨天梁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不舍昼夜,不畏风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而他昔日的很多顾虑已不复存在。这份底气,来自日趋成熟的机制保障。
——“优化机制,在每一分钱上精打细算。”
传统大项目实行“总包”制,总体优势突出,但每个单元不一定能达到“最优”。在杨天梁看来,既能确保质量安全,又能“在每一分钱上精打细算”的解法,是“先拆分再统合”。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招标时打破常规,对系统进行拆分,每个环节都去市场上找性价比最高的合作方,有的项目甚至能省下一半的投入。
面对大量设备、特殊燃料等并行交叉采购难题,公司改配套保障供应为灵活化市场化采购,引入竞价机制,显著提升了采购效益;发射场主干道最初设计造价上亿元,后通过市场化再评估,决定采用模块化车辆解决运输转弯半径问题,降低了对路宽的要求,节约了两三千万元。
——“让各单元力量流动起来,放开讨论、提高自主权。”
航天发射领域组织系统庞大,不同专业、行业交叉。随着发射频次和试验任务增加,协调沟通越来越多,“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难以适应商业航天发展要求。
“我们探索出‘岗位随任务流动,人员按需求调配’的模式,各单元没有严格的行政条块。”海南商发文昌航天发射保障有限公司总经理首俊明说,这种模式打破了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藩篱。
今年以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一期发射、二期建设”并行的繁重任务,在作业区域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期发射区连续发射作业期间,一号工位的修复团队与二号工位的测试团队可共享技术骨干,避免了“专人专岗”的资源浪费。保障队伍也实行“混编”上阵,工程设备、发射公司、施工单位三方通过实时对讲机保持了同步进度。
“一边摸索方案、一边加紧建设,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的情况多见。”海南商发发展计划部大系统总体工程师冯昆说,公司提出“让大家都有发言权”,不分职务、不看岗位,“有想法提出来碰一碰,谁的好就用谁的”;有问题争论,坐到一起充分讨论尽快解决,争取“不过夜”。
——“科学化‘减负’,让发射场运转更加高效灵活。”
以往,发射场在各个专门环节都配置了专业团队。比如,火箭组装后进入发射场的测试,就完全交给发射场的固定测试团队。
现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探索出了新做法——“谁的产品谁负责”,各型号火箭团队需要保障和测试工作“一肩挑”。
10月16日,长八甲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次任务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专业测发队首次承担火箭总装测试,让发射场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抽离出来。
“不再承担测试和质控任务的发射场成功‘瘦身’,运转也变得更加高效灵活。”海南商发总体技术部副部长袁园认为,这种新的机制虽然不是“一粒就见效的神药”,但随着不断优化调整,有望让发射场蹚出新路。“认准了,就要主动去拥抱新模式。”
“海南商发突破传统桎梏,蹚出了一条新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范瑞祥说,商业航天是“一条万亿元级的新赛道”,期待将来,这座商业航天“母港”能以“航天+”不断拓展,推动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聚集,在火箭发射、海上回收、航天测控、航天旅游等领域持续探索创新,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完)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