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这本杂志110岁了,是它把“赛先生”带到中国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30 20:12:25


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发出了国人对“赛先生”的第一声呼唤。回首往昔,《科学》在中文文献中首次提出“科学精神”一词,并作系统论述。110年来,这棵科学传播之树一直扎根于上海的科学文化土壤,在这里创刊,又在这里复刊,历经风风雨雨,依然生生不息。


诞生于110年之前的《科学》杂志创刊号

在今天举行的“求真致用 薪火相传——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上,多位院士、专家、学者讲述了自己和《科学》的不解情缘,希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为推动我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甘做“开路小工”的精神,进一步凝聚“科技自立自强”的共识,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在“知识传播者、创新推动者、话语权构建者”的作用,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思想动能与实践力量。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由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一群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为科学救国而提出创办,最初名为“科学社”,1915年更名为“中国科学社”。其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旨在将现代科学思想和体系引入中国。

1915年1月,该社创办《科学》月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综合性现代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现代科学体制的奠基者,包括创建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组织,建立中国最早的科学图书馆,以及创建中国最早的科学研究机构。


“求真致用 薪火相传——中国科学社成立110周年暨《科学》创刊110周年座谈会”现场

《科学》杂志编委会主编、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以《笃守科学之魂筑牢体制之基——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110年跨越》为题作了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科学救国之路,剖析“科学精神”与“体制建设”在当下国家科技开始逐步进入并跑和领跑阶段的作用,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路径思考。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吴岳良聚焦“周光召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回顾《科学》杂志复刊主编、时任主编周光召的科研历程,解读其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分子植物 (英文)》主编、中科院院士韩斌以“以期刊为阵地,增强学术影响力、提升话语权”为主题,分析学术期刊在传播科研成果、提升国家学术地位中的核心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则从全球视角出发,解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科学》杂志现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所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