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受访企业提供
11月5日讯(记者 翟智超)机器人正成群结队"租"进婚礼现场与商场——它们灵活起舞,引来观众纷纷举机拍摄,类似场景如今已越来越常见。
然而在热闹的镜头之外,这个行业仍面临几大真实挑战:业务模式零散、功能过于单一、内容生态薄弱、资金门槛高企,整体业态仍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场景需求快速增长,而产业生态尚未成熟。"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姜青松对蓝鲸科技记者指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10月30日,智元机器人联合飞阔科技、上海电气共同发起成立"机器人租赁生态联盟",并推出"灵创平台"作为支撑,试图构建技术、运营、金融三方协同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三方分工明确:智元负责机器人本体与系统开发,飞阔聚焦内容制作与运营管理,上海电气则提供零首付、租转售等灵活金融方案。
据了解,该联盟将"租赁"定位为推进机器人商业化的重要路径。姜青松认为,租赁与购买未来将长期并存,尤其对中小企业而言,租赁具备明显的成本灵活性优势。飞阔科技联合创始人李可为也透露,公司正在推动机器人内容向节目化、IP化发展,以突破当前功能单一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
这场生态共建的尝试,实则指向两个更深层次的议题:随着机器人价格逐渐下降、功能日趋多元,租赁模式能否成为打开家用市场的关键?在三方协同的生态中,机器人迭代成本该由谁承担?数据与安全又应如何保障?
为解答上述疑问,发布会后,蓝鲸科技等媒体与姜青松、李可为展开深度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
机器人租赁需求兴起但痛点凸显
问:机器人租赁市场现状、核心问题与破局方向?
姜青松:目前租赁市场的痛点应该是散点化。你买机器人以后你又会发现机器人除了走路其他技能又没有,你又得去找技能开发商去给我开发,这么折腾下来以后你就发现我要搞租赁的事情还是挺麻烦的。但是租赁的需求又存在,具身智能比较的新颖,很多人在年会,在各种的活动上都需要,这就出现了需求方、租赁方、厂家之间彼此沟通的极度缺乏,都是靠大家的激情来支撑这个市场,这个就是目前为止整个市场最大的痛点,我们发起了租赁的生态,其实也是想更好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问:现在机器人租赁市场的盘子到底有多大?
姜青松:机器人是一个继手机、汽车以后,最大的终端市场,大家对终端市场商务的诉求,应该都会更加灵活,因为机器人租赁现在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娱表演,慢慢地就会发现家庭里面我也想租,虽然很便宜,但是我今天想租这个,明天租那个,我就能做到很好的体验,以后机器人的形式会多种多样,市场前景会逐步打开,随着机器人种类的增多,功能更加丰富,以后在工厂、家庭里面也会出现租赁的需求。大家最近看新闻发布的机器人里面,都会出现一个新的模式是订阅,订阅就是月付类似于租赁,以后我觉得具身智能的行业里面,能买、能租都是比较普遍的商业需求。
问:未来机器人的价格如果打下来的话,租赁市场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姜青松:就像手机一样也有租赁,而且机器人以后肯定是有便宜有贵的,因为机器人用在各行各业的要求都不一样,肯定会出现型号各异的机器人。像以后工厂用的机器人就是分季节的,淡季的时候不租,旺季的时候租,这样使用会更加方便,以后租赁和买下来应该都是两种主流的需求。
问:平台上线后,租赁市场将有何转变?会催生哪些新模式?
姜青松:关于灵创、灵心,灵创更多的是做机器人的身体动作,灵心更加塑造机器人的情绪价值。在过去如果你要让机器人做很多的功能,或者是很多的情绪表达,还是一个挺专业的活。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你会自己运用机器人的代码或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自己训练才能让机器人跑起来,但是很多的客户或者是很多的租赁商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这样的话就必须去找这样的伙伴去提供,成本高,整体的效率也会比较慢,以后机器人又是各种表演形式又会五花八门,需求会比较仓促。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推出一套平台,让机器人的使用变得简单,让不会写代码的人也能够把机器人用得很溜,让会写代码的用得更溜。我们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两个平台:灵创、灵心。其实当时抖音开始火的时候就是因为视频制作变得简单了,我们推出两个平台也是希望以后把机器人的动作以及各种情绪表达也变得更加简单,让大家更加容易使用机器人,也更加容易进入商业,或者后续的进入生活,我们是这么一个打算才推出了两个平台。
问:如何看待1万、5万元级机器人的出现?低价机器人会否影响租赁形态?机器人按劳动力单元收税的商业模式可行?怎样让机器人商业化更普惠?
姜青松:关于价格的思考,价格也是希望机器人尽快地进入大家能够使用,大家想一下两年前机器人几乎都是全尺寸的1.7米左右,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去做小机器人。大家面临共同的困难就是1.7米全尺寸的很贵,现在价格也没下来。所有的厂家都是在四五十万元以上全尺寸的,比较高配版的,这个市场发现如果只做全尺寸的,市场很难进入真正的市场,现在第一批进入市场的都是1.3米左右的机器人,价格都是在10万-30万左右,这个开始被市场上逐步接受了。
大家在市面上已经看到了很多这样类型的机器人都是1.3米左右的,这样又把整个消费者的脑洞打开或者是厂家的脑洞也打开了,我是把机器人做得更小更便宜,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机器人,价格变得更便宜了,但是特点尺寸变得更小了,尺寸小了以后,灵活度增加,成本降低,价格更便宜。
现在市场上大家都能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迹象1米左右或者以下的价格都很便宜,在10万以下,1.3米左右的保持在10万-30万,1.7米以上的还是在30万-50万左右,这是目前市场形成的价格划档。你会发现每一个档位的机器人都会有它的功能限制,花多少钱有多少功能。小机器人更多的还是一个情绪陪伴,动手能力就不会那么强。如果机器人真的要进工厂,要进家庭,要增加动手能力,这个挑战就会很大。这部分的成本并没有下来,只不过现在市场上通过功能的划分,尺寸的划分形成了某些细分领域,才让大家感觉机器人越来越便宜。但是你真正地从使用的角度去看,进工厂、进家庭,才发现成本还没下来,这也是大家后续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以后机器人肯定会变得行业化。
机器人收税真的不好来评判,就像在工厂里面出现了那么多机器人也没有出现收税,但是以后人形机器人政府如何处理,这个我就交给政府去评断,我这边确实也没有办法发表很好的意见。
机器人租赁怎么赚钱?三方联盟拆解资产投入与回报的平衡术
问:现在怎么收费,灵创跟灵心后期会收费?
姜青松:目前设计了一定的付费模式,也会给市场足够的优惠,这些信息都会在我们的商城和官网上看到。
问:大家在租赁生态里扮什么角色?有何政策支持?
李可为:我们本次是跟智元和上海电气三方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为什么三方一起来推动?因为我们分别承担的责任不同。像智元承担了整个主机厂、本体和技术迭代的部分,飞阔在这个过程里承担运营的部分和内容的部分。像电气要承担的是金融的部分,其实今天整个机器人租赁的市场大家都会面对一个情况,我很喜欢、我很想要,可是这十几万或者几十万对我来说是一个风险,我如何能够降低你的风险,降低风险有两类,一类是先让你不用这么大的资金投入,先降低到你可以操作,先保证你的现金流可以正常运行,可以先接住这件事情。
通俗一点,电气解决了大家买机器的时候可能钱不够的问题。同时我们在整个合作的租赁联盟里,还会设置一个租转售的制度,这个制度是降低大家最开始的风险能力,提升大家抗风险的能力。如果现在你买不起可以先租,租的时候如果没有钱还有电气做各种各样的支持,所以我们在用金融的杠杆让更多的人可以实现租机器人这件事情,从而把整个机器人租赁的市场更多地拉动起来。姜总刚刚讲过现在机器人租赁市场的从业者普遍都比较散点,大家能够做到的呈现也非常的单一,挥手、走路这些都是太基础的呈现,如果想要更高级的呈现,我们必须把大家的力量汇集到一起,所以就形成了智元去提供产品和技术的部分,飞阔提供运营和内容的部分,电气提供金融支持的部分,这样我们就把力量聚合在一起,能让更多的从业者迈出这一步直接加入进来,并且有更好的产品体验,从而投向市场。
问:租转售也好其他模式也好,租赁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李可为:一个月,小几万的区间,两三万区间这样子。
问:在这种租赁模式下我们是怎么保障机器人的运维、数据安全和客户定制化需求的?
姜青松:我们搞租赁生态更好地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机器人就变成了集中化提供,都会在飞阔那边进行聚集,这样的话我们的维护团队对着一个点就行了,机器人集中使用以后又会集中回到一个点上,这样对我们整个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有很大的便利。这个也是我们做这个生态的一个很大的初衷,怎么把机器集中和机器的集中维护,甚至以后的集中升级,而且有新机器以后大家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拿到,不需要每一次都自己花钱去买,这是我想的关于维护的那部分。
问:规模化扩张中怎么平衡机器人资产的投入和租赁回报的周期?
李可为:首先看回报,看ROI的问题,我们选场景的时候肯定不会所有的场景都会去选,在现阶段租赁或者商业服务的场景,就是回报率最高的,或者比较高的场景。我们会更加聚焦在商演或者商业服务的场景上,商业服务里也包括了导览导航等,这是我们第一步,一定先选场景。第二,我们这次引入上海电气金融伙伴一起去承担这个成本。我们在这个过程里面也会降低一下我们自身的压力和伙伴的压力。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动态调整整个租赁方案,刚刚我们有提标准化和定制化的方案,定制化的方案上面就会有不同的回报比例。另一块,在资产的折旧管理上我们也会跟姜总一起探讨,这些机器人在未来可能在市场覆盖率很高的情况下,是不是也许会出现手机里面的爱回收、转转等平台,我们未来可能也会引入一些机制,这些都是我们的展望。
问:会像汽车一成首付那样,以融资租赁做机器人运营?
李可为:你刚刚说汽车这样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其实不完全,我们发起这个联盟本质上来讲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尽快地拿到结果,汽车其实是个人使用为大部分,我拿回来其实它是一个消费品,机器人拿回去其实一定要产生增值,产生规模性的增长,所以我们并不会说像汽车很大的比例通过金融的方式来做。我们在联盟里面更希望金融去服务给这些想要去从业,但是目前拿不出钱,没有办法的盟友。其实真正很多大的租赁公司、客户,他们是愿意一次性去进行这样的合作,或者是机器人的买断,这并不完全一致,只能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机器人租赁联盟:现阶段无竞争,主打开放生态
问:机器人租赁主要面向B端客户?飞阔的运营优势与芝麻租赁这类平台有何不同?
李可为:现在的租赁市场在我们看来都是很基础的级别,从现阶段来讲,我们认为不太存在租赁市场里,或者飞阔和其他的租赁平台有竞争的情况存在。我们不能把租赁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商业表演,这只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场景,未来的场景会进到养老院,会进到很多企业,会进到商场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大家进的方式会以一种租赁场景出现。为什么一定会存在?因为机器人更新换代很快,运维成本也会偏高。所以租赁会是非常好的渠道和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目前并不会跟其他任何有竞争性的情况出现。
优势会在哪里?第一是现在我们跟也是依托于智元、上海电气我们达成这样的三方合作关系,我们发起联盟之后会向整个行业释放一个信号,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什么这些成熟行业一定会有一些峰会之类的出现,或者重要联盟的出现,就是因为他会引领这个行业向前走。我们在整个过程里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状态,像姜总说我们今天做的其实是生态,今天是我们三方来做这件事情,但未来我们可能也会引入其他的平台方,引入其他的金融机构,甚至也许我们未来会有其他机器人的主机厂进入到联盟里面,我们想做的是整个行业的盛事。
问:今年3月租赁市场火爆,智元为何此时推动租赁联盟?三方中谁承担产品迭代成本?
姜青松:这个产业才刚刚开始,前半年属于让子弹先飞一阵子,到底这个产业怎么发展,我们都在摸索着。之前所有的租赁都是自发的,市场有需求,一些人去买机器,买了机器以后提供给客户都是自发性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发现租赁以后会是具身智能一个比较主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大家有共同想法,然后我们才产生了这么一个联盟的想法。这个联盟更多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很多人都问我要不要跟资源市场?我说不需要,因为大家都能够参与,都能够根据里面你所扮演的角色把这个联盟做得更加丰富。
我们今天搞这个峰会其实只有三方发起的,接下来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因为我说了以后的租赁不仅仅是租一个本体,还有内容,还有其他更多的方式出现,甚至以后一个舞台剧也能出租,甚至做一个长剧目也能出租,以后搞一个更大的舞台也能出租,这个东西靠一家是做不起来的,必须让更多人进来。你看今天到会场的还有我们的明星伙伴,说到底以后人、机器和明星的组合也是一种可以对外出租的方式,当然这些肯定是需要更多人参与,大家集思众长才能把这些东西做出来,以后我们甚至还在想支付宝租赁能否也加入进来,因为支付宝租赁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我们智元、飞阔、上海电气租赁干的就是这个事情,我们作为发起人把大家都拉进来,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得丰富多彩。
问:人形机器人租赁中,数据归属如何界定?由客户保存还是智元集中存储?隐私与使用如何保护?
姜青松:说到底现在的租赁还不太涉及,但是以后涉及了我们会制定详细数据的使用规则,按照双方的协议先签署协议然后我们再来进行这个活动。因为目前的租赁数据的相关性真不大,都是跟文娱表演、内容表演相关的。但以后如果机器人租给家庭、租给工厂,会碰到客户数据,肯定要在数据方面形成一定的合作协议。而且国家也有法律规定,我们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就可以。
问:小白用户如何做好机器人租赁的安全管控?双足机器人摔倒等风险有统一规范?智元商业化落地如何保障安全?
姜青松:现在做的有两个点,第一是我们联盟里面会引入很多的保险伙伴,先把保险准备足。第二目前的租赁都不是直接发给客户手上,都是盟友带着机器去现场,都有我们现场及时保护才能做某些租赁的活动。以后随着机器人的成熟,有可能就直接把机器发到客户手里去。目前阶段还是带点限制的。
问:未来1年、3年、5年将覆盖哪些场景?不同时间节点有何场景规划?
姜青松:这个是根据行业发展来加快的,智元公司是把整个机器人的能力定义成四个部分"1+3",一个本体+三个智能。本体:机器人的本体,现在已经有全尺寸、半尺寸,还有更加小型的,三个智能:一是交互智能让机器人更能理解人做出反应。二是运动,机器人能够做全身的舞蹈或者稳健地走路,或者做小的极限运动。三是机器人的操作智能。这是目前整个业界都要突破的地方,这个是最难的。如果操作智能发展了,行业的应用会更加快,从目前来看本体多样化已经开始逐步成熟,交互智能相对成熟,运动智能也开始稳定了,这些就是功能支撑把文娱市场开始做起来了,文娱、表演、讲解接待,甚至某些做情绪陪伴,比如说去养老院陪老人,家庭里面陪孩子,通过足够安全设施这些市场的打开,对应着租赁也会打开。随着操作技术进一步突破,空间也会进一步打开,比如说进工厂,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岗位,门卫等,这些场景也会打开,所以租赁场景的打开是随着机器人能力的不断增长,更多的场景都会打开。这个联盟我相信也会随着这个建成不断地完善,最后形成一个大家都愿意在里面一起做生意的状态。
问:之前智元王闯有提到,2024年是量产元年,2025年是商业化元年,您觉得2026年机器人会迎来一个什么样的元年?比如说租赁元年?
姜青松:我觉得还是继续商用的丰富化,模式的多样化,应该是2026年会呈现这么一个状态,2026年技术肯定是进一步往前发展,我刚刚说的一体三智肯定会更加成熟,操作上也会更加突破,商用的场景会打开得更多,随着商用场景的打开商业模式也会更多,这也是我们想搞这个联盟的初衷,大家一起最起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可以畅所欲言。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