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数字渡口”的摆渡人与领航图

IP属地 中国·北京 人民网 时间:2025-11-05 14:20:54

我们身处数字浪潮之中,每个人都像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参与并见证着数据的流动与文明的变迁。然而,技术若失去引导,信息洪流就可能冲垮理性,算法逻辑也可能消解价值。互联网既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加速器,也可能沦为失序的漩涡。如何在自由与规范、创新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数字时代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



《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任贤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10月第一版

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任贤良先生的力作《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探讨了全球数字秩序演进中的中国角色。若将乌镇比作“数字渡口”,本书既呈现了“摆渡人”的躬身实践,也勾勒出一幅面向未来的“领航图”。全书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主线,将乌镇从一座地理意义上的水乡古镇,升华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节点。作者笔下的乌镇,并非静止的地理坐标,而是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枢纽,既串联着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足迹、当下实践与未来构想,也承载着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这份跨越时空的持续张力,恰与“数字渡口”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乌镇宛如一座“渡口”,成为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关键支点,使得数字时代的治理共识在此汇聚,文明对话的硕果亦在此得以传递。

时空交响:“数字渡口”的过去、现实与未来三重对话

《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由十二个章节组成,每一个章节都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脉络的高度凝练。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去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互联网发展的“航线”。

具体而言,第一章到第四章回望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来时路,从乌镇的历史源流到数字文明的美好愿景,这是一段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世界对话的长镜头叙事。第五章到第八章则聚焦于当下,让读者可以从宏观视角理解中国如何将一个地点打造成持续发声的国际对话平台。尤其在第七章,作者写出了疫情期间乌镇峰会的不懈努力,在物理隔绝的困境中,依然维系着全球对话的“温度”。最后四章是最具张力的,是该书在未来维度上的投射。未来维度里,乌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的规则实验、平台服务、机制创新都可能向更广阔的语境扩展。

古今共鸣: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看互联网的文明航向

事实上,理解互联网的未来走向,离不开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考。互联网并非凭空诞生的技术奇迹,它的每一次革新都深深植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土壤之中。乌镇,在青瓦白墙与光纤信号的交织中,在古桥流水与数字屏幕的映照间,传统的文化气韵与现代的科技脉动在此相遇、共鸣。

在书中,作者特别提及孔夫子与数字化的关联,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系统讲述孔子的180个经典故事,生动再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当传统文化被数字化重新激活,互联网的价值已超越单纯的信息传播,更肩负起传承文明的时代使命。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赋权,更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它使古老的思想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让文化智慧跨越时空阻隔,抵达每一个网络节点。真正的互联网,其终极追求并非“连接万物”,而在于“启迪人心”。互联网力量理当致力于人类精神的延续与共生。当数字之光照亮文化根脉,我们方能在技术浪潮中明晰未来的航向。

使命担当: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中共建、共享与共赢

仔细翻阅《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我们看见的远不止一场场会议的流程与场面,在文字之中还能领略到数字时代中国的实践方案。在全球数字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没有选择独善,而是以乌镇为平台,推动各方在分歧中建立共识,在竞争中寻求协作。这一选择,既出于对技术趋势的洞察,也源自对人类命运的担当。

书中清晰地呈现了乌镇峰会从理念倡议到逐步成长为制度性国际机制的过程。尽管这一路并不平坦,却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正是这样的姿态,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了建设性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自觉。最后一章记录的“数字丝路”,正是“天下大同”理想在数字时代的崭新实践。“数字丝绸之路”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输出与商业合作,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信息时代的机遇。这既是对古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精神的传承,也是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当代弘扬。这份文明传承使命与时代创新担当交相辉映,最终凝聚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为世界互联网的文明航程指明了合作共赢的方向。

乌镇因水而兴,亦因网而新。上下五千年的水脉与新时代的数字洪流在此交汇,不仅重塑了一座古镇的命运,也映照出一个文明古国在数字时代的自我定位与世界担当。《何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纪事》以冷静的观察、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怀,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关于连接、对话与希望的当代纪事。乌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渡口。摆渡人仍在途中,领航图仍在绘就。在这条通往数字未来的航程上,唯有坚持共建、共享与共赢,方能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作者:冷 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华读书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