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下午,由商务部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交流对话”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以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与国际合作推动者的双重身份,阐述了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柏连阳的主要发言内容如下:
半个世纪前,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中国水稻科研工作者携手践行袁隆平先生的“禾下乘凉梦”,奋力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愿景,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今天,这份“稻作文明的礼物”正成为全球南方国家粮食安全的共同保障。
一、杂交水稻持续创新,成为破解全球南方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当前,全球南方正面临气候危机与粮食短缺的双重挑战:非洲主要水稻品种退化,每公顷(产量)不足3吨,极端干旱使南亚灌溉成本飙升50%。而杂交水稻技术恰是破解困局的关键钥匙。全球近70个国家的实践证明,产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20%以上,年增产粮食160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4000多万人口。
中国杂交水稻始终以技术创新回应全球需求:在马达加斯加推广的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7.5吨以上,培育的系列节水抗旱稻,旱地产量超5吨/公顷,甲烷排放减少60%以上,培育的耐盐碱品种更是将盐碱地变成“希望田”。南方国家对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和丰富的耕地资源,与杂交水稻技术完美契合。
二、湘非合作实践样本,提供全链共建的中国智慧。
在非洲,杂交水稻已写下南南合作的生动篇章。在马达加斯加筛选出的品种本土化种植,使当地水稻产量从2.5吨跃升至7.5吨,很大程度缓解了粮食紧缺,马达加斯加将杂交水稻印上最大面额纸币。
![]()
印有杂交水稻图案的马达加斯加纸币 (资料图)
更深远的合作在于全产业链共建。我们创新探索“公司+政府+农户”模式,带动当地种子、肥料、加工、物流等产业发展。随着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落地建设,这里将成为非洲杂交水稻研发与推广应用的“创新引擎”。
同时与湖南省妇联推动的“非洲母亲新农场”项目更将技术赋能与妇女发展结合,让闲置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能力建设。我们通过技术援外培训为非洲国家培养了7000余名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学员们学成返乡后,改进当地种植技术、更新本地品种,带动农田灌溉建设,这正是“授人以渔”的生动体现。
三、面向未来深化合作,共建南方国家“粮仓共同体”。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的农业合作已进入 “技术共享+产业协同”的新阶段。在此,我提出三点倡议:
(一)共建“适应性研发网络”。依托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杂交水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FAO“杂交水稻研究培训参考中心”等平台,开展“一国一策”的品种定制——在东南亚推广高氮效、耐涝、抗病虫品种,为非洲干旱地区培育抗旱品系,向小岛屿国家输送耐盐水稻品种,让每粒种子都能“因种适地”“适地生长”。
(二)共筑“可持续产业生态”。借鉴中国-东盟大米贸易合作经验,推动“种植-加工-物流”全产业链升级:在东南亚复制智慧稻米产业园模式,用区块链实现溯源溢价;在非洲推广“水稻+畜牧”复合经营,实现“一粒种子激活多国产业”。
(三)共搭“能力建设桥梁”。升级杂交水稻国际培训体系,设立“南方农业青年学者计划”,通过田间实操、数字课堂等方式,为各国培养技术骨干;建立“南南农业科研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与栽培技术的共建、共享。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袁隆平先生曾憧憬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在马达加斯加的稻田里,中国稻种与非洲土壤交融生长。东南亚的智慧农场中,现代化的农业数字技术与传统农耕相得益彰。这背后,成功彰显了全球南方国家“共担粮食安全责任”的初心与使命。
我们愿以杂交水稻为纽带,推动与各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水稻产业化的深度合作,共享新世纪的发展机遇,让每片沃土都能收获希望,让每个家庭都能远离饥饿。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筑牢全球南方国家的“粮食安全屏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