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举起千吨级物体,随意就能将巨石抛至太空——你有没有被电影中绿巨人这样的超级力量所震撼过?但或许,获取这样的“超能力”并不是梦。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双看似普通的黑色机械手套正在改写人类体能的极限。
当实验者戴上它,原本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搬动的200公斤石板,一个人就能轻松翻起;在单杠上的悬挂时间从不到两分钟延长到近三分钟;连续搬运重物时的肌肉疲劳感大幅降低。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道具,而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孙帅帅课题组与合作者联合研发的,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手部外骨骼系统。
这项发表在国际机器人学顶级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上的研究成果,代表着机器人领域的重大进展。要知道,该期刊每年全球发文量仅约200篇,接收率极低,能够在此发表意味着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控制背包、磁流变制动器以及手部外骨骼共同构成了整个系统
(参考文献[1])
从实验室到废墟:一个关于力量的故事
地震后的废墟现场,时间就是生命。大型机械设备难以进入狭窄空间,救援人员只能依靠双手清理瓦砾、搬开石板。然而,人类的体力是有限的。长时间的高强度作业不仅效率低下,更可能因疲劳导致二次事故。如何在不依赖外部大型设备的情况下,让救援人员获得超越自身极限的力量,成为了科研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解决方案多采用电机驱动的外骨骼系统。然而,这些系统普遍存在输出力小、体积大、重量大的问题。即使是目前最先进的电机驱动外骨骼,单个手指的辅助力通常只有20牛左右,最大也不过10牛每指(也就是单手力量增加5公斤左右),在几百公斤的石板面前,根本不够看。
孙帅帅团队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一种特殊的智能材料——磁流变材料。这种材料在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但直到近年来才在高端装备领域崭露头角。它像是拥有了“变形”能力,可以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自由切换:没有磁场时,材料中的磁性颗粒随机分布,整体呈现流动性;一旦施加磁场,这些颗粒会沿着磁力线方向排列成链状结构,材料的剪切应力瞬间增大,变成半固体状态。
基于这种特性,研究团队创新地设计了磁流变轴承和滚珠丝杆结构的被动致动器。在仅需5瓦功耗下,系统就能实现最高1046牛的输出力。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大约是700牛,1046牛足以支撑一个半成年人的重量!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方案,磁流变系统的“力-功率比”提升了整整一个数量级。
不插电的超能力:人体动能成“秘密能源”
这套外骨骼系统最令人惊叹的设计,是它能够在不需要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增强握力。这听起来似乎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但实际上,这是系统巧妙地利用了人体自身的动能。
当使用者快速握拳时,手指的线性运动通过滚珠丝杆转换为螺母和飞轮的旋转运动。这个过程就像给发条玩具上弦,将动能储存在旋转的飞轮中。当需要发力时,储存的旋转能量又通过滚珠丝杆反向转换,产生强大的轴向推力,从而增强握力。整个过程无需任何外部能源,完全依靠人体自身的运动能量。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计算,发现在典型的快速握拳动作中(速度约80毫米/秒),系统能够产生约91.7牛的理论增强力。而在实际测试中,6名实验者的平均握力增强到85.8牛,提升幅度为41.8%。考虑到机械传动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损耗,82.2%的能量转换效率其实已经相当可观。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原本会浪费掉的动能收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就像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一样,每一次握拳动作都不会白费,而是为下一次发力做准备。
![]()
磁流变手部外骨骼系统的机械结构分解图
磁流变致动器:提供力量增强的核心部件
电源和传感器控制板:负责能量转换和传感器数据处理
连杆:在致动器和外骨骼之间传递力
外骨骼:包覆手部的框架结构
魔术贴带:将手指固定到外骨骼上,确保同步运动
压力传感器:检测抓握意图,位于食指指尖的背侧和腹侧
(参考文献[1])
磁流变的魔法:毫秒间完成的软硬“变形”
磁流变材料的响应速度是这套系统成功的关键。从施加磁场到材料变硬,整个过程只需要几毫秒。这种近乎瞬时的响应,让系统能够精准地配合人体动作。
为了让材料既有力又灵活,研究团队在材料配比上下足了功夫:磁性颗粒含量太少,锁定力不够;含量太多,零磁场下的阻力又会影响手指灵活性。通过系统的实验对比他们发现,40%的颗粒质量分数是最优选择。在这个配比下,磁流变轴承在0.5特斯拉磁场强度下能产生足够的锁定力矩,而在零磁场时的阻力仅为12牛,不会明显影响手部活动。
磁路设计也同样精妙:线圈被巧妙地安置在内套筒外侧,恰好位于两个轴承之间。这种布置让磁力线能够集中穿过磁流变轴承,形成闭合磁路。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研究团队优化了磁路结构,确保每一分电能都能高效转化为磁场能量,不浪费。
更值得称道的是系统“按需供能”的智能控制策略。通过集成在指尖的压力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检测使用者的抓握意图。当两个传感器同时受压时,判定为抓握动作,系统自动供电提供支撑;当腹侧传感器压力降低时,判定为松手,系统断电并执行消磁程序。如此以来,一块2500毫安时的电池就能支持数小时的连续使用。
![]()
磁流变致动器的核心结构和工作原理
其核心是磁流变材料在不同磁场下的状态变化——零磁场时颗粒随机分布可自由旋转,施加磁场后颗粒形成链状结构限制旋转
(参考文献[1])
实战见真章:多维度性能验证
实验室数据再好,不如实战检验。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测试场景。这些测试不仅验证了系统的性能,更揭示了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巨大潜力。
在持续提重实验中,5名实验者双手各提20公斤重物,保持100秒。通过采集前臂屈指深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人员发现,佩戴外骨骼后,肌电信号幅值平均降低了60%以上——这意味着完成同样的任务,肌肉只用不到一半的力。更重要的是,而未佩戴外骨骼时,肌电信号的中值频率持续下降,这是肌肉疲劳的典型表现;但带了手套的,中值频率保持稳定,不易劳累。
单杠悬挂实验更加直观地展示了系统的效果。实验者的悬挂时间从79秒延长到158秒,整整翻了一倍!按照体能训练的标准,1分钟以下属于“初级”水平,1-2分钟为“高级”,2-3分钟则达到“精英”级别——外骨骼让普通人也能一跃成为“精英”。
当然,最贴近实际应用的还是地震救援模拟。实验设置了两个任务:营救被压人员和转运伤员。在营救任务中,实验者需要搬开压住“伤员”的大型石板。未佩戴外骨骼时,即使用尽全力,石板也纹丝不动;佩戴后,石板被轻松翻起,并且前臂肌电信号降低了70%以上。而在伤员转运任务中,实验者抬着60公斤担架在跑步机上行走。结果显示,佩戴外骨骼后呼吸频率降低20%,心率略有下降,最大运送距离从平均500米提升到1100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作业能力测试。实验者需要连续翻起5块相同重量的石板,模拟灾后清理现场。积分肌电(iEMG)数据显示,佩戴外骨骼后的肌肉总体活动量降低了52%。这不仅意味着当下的工作更轻松,还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工作能力,这在争分夺秒的救援现场,就可能是多救了一个人的差距。
![]()
磁流变手部外骨骼系统在连续作业中的效果
表面肌电信号(sEMG):反映肌肉收缩强度,佩戴外骨骼后明显降低
积分肌电信号(iEMG):反映肌肉总体活动量,佩戴外骨骼后降低52%,表明肌肉疲劳程度大幅减轻
(参考文献[1])
面向未来:从原型到产品的进化之路
尽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团队也清醒地认识到,从实验室原型到实用化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这套系统重量约1.7公斤(单手),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飞轮和磁路所需的铁磁材料。未来的优化方向包括采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减轻结构重量,使用钕铁硼等强磁材料,让手套减重提效。
人机交互的改进同样重要。现有系统主要通过压力传感器判断抓握意图,未来可以加入肌电信号、关节角度等多模态信息,实现更精准的意图识别。并且,研究团队还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策略,让系统能够适应不同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更加智能化。
制造工艺的提升也在计划之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根据使用者手部尺寸进行定制化设计。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引入,让飞轮、致动器等部件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灵活配置。
手部外骨骼只是开始,基于同样的磁流变技术,还可以开发肘部、肩部乃至全身的增强装备。这些装备可以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的增强网络,让使用者获得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科技改变生活:当创新走出象牙塔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搬重物”那么简单。
对老龄化社会来说,轻量化、低功耗的手部外骨骼可以帮助他们轻松提起菜篮、拧开瓶盖,保持独立生活能力;对于长期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工人来说,外骨骼技术可以分担他们的工作负荷,减少肌肉骨骼疾病的发生。对于残障人士,这项技术更是意义非凡。虽然目前的系统主要面向健康人群的能力增强,但磁流变技术的高精度控制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开发康复训练设备——通过提供可调节的阻力和辅助力,帮助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在应急救援领域,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更是尤其广阔。地震、矿难、火灾、洪水,救援人员拥有一套可靠的外骨骼系统,就可能多撑一会、多救一人,就可能就是无数家庭生与死的未来。目前,研究团队已经与相关部门展开合作,推动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正如孙帅帅教授所说:“我们希望这项技术不仅停留在实验室,而是真正走向应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条道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值得期待。因为在这条路的尽头,是无数等待救援的生命,是千万劳动者的健康,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
科技的价值在于造福人类。当磁流变材料遇上中国智慧,当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双机械手套,更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Mai, Xianlong, et al. "Non-motorized Hand Exoskeleton for Rescue and Beyond: Substantially Elevating Grip Endurance and Strength."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2025).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瑞(半导体工程师)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