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双11,速卖通凶猛。”
作者丨覃倩雯
编辑丨刘伟
2025年,中国电商企业的出海进程并没有因为关税政策按下暂停键,而是进入了新阶段。
过去数年深度依赖亚马逊的品牌卖家们,却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种常态化困境:亚马逊越来越难做了。这股情绪下,混杂着亚马逊突然大规模裁员、招商经理接连失联的消息,让商家又陷入新一轮焦虑。
海外双11前,跨境行业出现了一大现象是:多家亚马逊头部品牌开始将重心转向速卖通。
01
亚马逊“五大类目王”将备货重心转向速卖通
雷锋网了解到,海外双11前,亚马逊“五大类目王”集体将速卖通海外仓的备货量翻倍;其中不乏“骑行王”洛克兄弟、“沙发王”COMHOMA、“车载冰箱王”冰虎以及智能清洁品牌ILIFE等知名品牌。这些大品牌商家都是亚马逊五大类目的头部品牌。
冰虎Alpicool是长期位居亚马逊车载冰箱类目头部,年销数千万美元。今年在速卖通销量突破了一万台,这让品牌决定在年底将旺季阶段的备货量提升至去年的3倍。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亚马逊上“电竞椅王”SYMINO,也选择在双11黑五前,将更多欧洲本地库存分给速卖通,将覆盖品牌在泛欧地区的销售。
事实上,这些品牌商家“库存投票”现象背后,是速卖通对商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持续在扩大。用数字来理解就是,速卖通在商家GMV盘子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高了,在部分市场甚至超过了亚马逊。
智能清洁知名品牌ILIFE总经理缪群毅向雷峰网透露,ILIFE今年同比去年增长了50%,其中在速卖通上有3倍以上的增长,可以认为过去一年的增长基本上都是来自速卖通。
当然,要撬动亚马逊的品牌基本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3年,被称为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元年,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亚马逊的新生挑战者,几乎都选择了低价策略,这种内卷式竞争虽然蚕食了一部分亚马逊的低价市场,但一方面也固化了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低端、廉价”的认知,并没有真正难以撼动亚马逊高端品牌的护城河。
现在,作为“四小龙”中唯一设立品牌服务团队的平台,速卖通率先吸引了一大批亚马逊品牌商家,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速卖通在全面发力支持品牌出海。
今年9月份,速卖通启动“超级品牌出海计划”,明确将天猫品牌和亚马逊大卖作为招募对象,并喊出了“让商家用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在重点市场实现更高的成交”的口号。
以国内知名骑行品牌洛克兄弟ROCKBROS为例,此前其长期占据亚马逊骑行配件top1品牌,今年选择大力押注速卖通超级品牌计划后,在规模已经是行业领先的情况下,其在速卖通的年同比增速仍然能达到60%。
对商家来说,速卖通是一个全新的增量,凭借这一点,速卖通对亚马逊发起正面挑战。
02
品牌出海的牌桌,速卖通一直都在打明牌
速卖通与亚马逊有何本质差异?速卖通的本地化物流体系、营销工具和数据支持如何降低出海成本、提升转化效率?要了解为什么头部品牌开始选择速卖通,首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事实上,商家选择将天平逐渐向速卖通倾斜的理由很简单:更低成本、更有性价比。
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中国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其实不是Temu、不是SHEIN,也不是速卖通,而是亚马逊。中国品牌、中国商家贡献了亚马逊一半以上的商品供给,但亚马逊对商家的收费之高,大家有目共睹。
多年来,不少品牌受困于亚马逊的“强势规则”,商家们也习惯了交高佣金去换取部分高流量,但整体算下来实际成本门槛压力仍然很大。此前多位中国商家向雷峰网透露,平台的佣金、广告、仓储及运输费在销售额的占比可高达40%至45%,平均利润率已从两年前的30%掉到了10%以内,且这个数据还在不断下滑。
在这一点上速卖通很实在,它没说自己要做品牌出海第一大平台,而是说要给中国品牌出海一个全新的选择:一半成本,用差不多的服务体验,在部分市场更好的成交。
ILIFE扫地机器人总经理缪群毅告诉雷峰网,目前的营收占比里,亚马逊大概50%、速卖通40%,其他平台大概10%。但速卖通的份额是近几年快速上升的,因为速卖通的运营成本更低,只有亚马逊成本的一半左右。尤其是在佣金方面,速卖通只有5%-10%,亚马逊则高达15%-20%;除此之外,亚马逊的售后率也比速卖通高。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同样的产品,商家成本更低,但商品的售价也比亚马逊便宜得多。差别在于,平台选择了自己要少赚,让利给消费者和商家。
“我们在亚马逊和速卖通的定价策略上差别不大,不过因为ilife的产品参加了速卖通的‘超级品牌出海计划 ’,平台会有消费者补贴,200美金以内的同类产品,经过补贴后速卖通会便宜20美金,折扣力度会比较明显。”缪群毅说道。
换言之,速卖通之所以敢于与亚马逊“叫板”,吸引头部品牌“分流”,恰恰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亚马逊模式下品牌们长期的痛点:成本。
除了品牌出海计划,海外托管模式也成为了速卖通的另一核心武器。即便是一些重大件品类的品牌商家出海成本非常高,但凭靠着速卖通的“品牌出海”+“海外托管”这一套服务组合,也实现了增长的突破。
通常来说,大件、重货、季节性商品的物流时效就是成交命门。因为大件普遍体积大、重量高、价值高,不适合空运直发。跨境直发不仅物流成本高昂,配送周期动辄2–4周,退货体验差,严重制约复购。
而在海外托管模式下,平台承接客服、活动、页面等运营工作,商家只需要专注供货。在前端,消费者会看到“Local+”标签,即商品是本地现货、最快隔日达,平均3-5天收货。
当下,许多品牌通过速卖通的海外托管实现了轻装出海。比如作为亚马逊中国区功能沙发的头部品牌,Comhoma2025年初全面接入速卖通海外托管后,销量同比翻5倍。
“商家一直在找更高效的渠道,今年我们在速卖通投入的库存销售最快”负责人说道。
针对大件商品,速卖通确实找到了最重要的吸引点。据速卖通2025年9月的官方数据,目前在家具、家电等大件品类中,已经实现了超50%的成交额已来自“海外托管”。目前,该服务覆盖了近30个国家。
03
国内品牌商家也在不断寻找更优解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中国品牌出海的步伐愈发坚定且急促。
从早期以“中国制造” 为标签的产品输出,到如今众多品牌在海外市场全方位布局,寻求品牌认知度与市场份额的双重突破。然而,看似一片光明的出海之路实则布满暗礁。
过去,品牌商家面临的出海困境是如何解决海外仓储、物流以及本地化的难题。很长一段时间里,亚马逊凭借其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成熟的交易体系,一度成为各类品牌、包括中国品牌出海的首选。
但也正如前文所述,不少品牌才会感觉多年来受困于亚马逊的“强势规则”,但因为产品无法忍受部分平台全托管的极致低价策略,过去只能继续依赖亚马逊。
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品牌可以选择自己建立独立站,然而运营独立站高度依赖于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即品牌需要更高的知名度和品牌背书。如果不是小米、泡泡玛特这样的品牌,其实难在短期内建立全球影响力。
一位品牌商家告诉雷峰网,业内甚至有一个评判标准,你怎么证明自己是一个品牌?脱离亚马逊,消费者还会主动找你吗?
这些困境困扰了中国品牌好多年,近几年行业竞争加剧下,品牌面临着更高的运营难度和更低利润率,但以低价为导向的极致内卷仍无止境,品牌商家的处境更加艰难。
行业内公开的一个共识是,跨境电商必然从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转向关注盈利性的增长,从单纯的“低价出口”转向“品牌化”的高附加值策略。只有品牌才能跨越经济周期,真正去做未来的生意。
品牌出海在这条路上的痛点,被速卖通捕捉到了。
尽管跨境电商行业依然卷得厉害,Temu靠低价抢占市场,速卖通却没跟着凑热闹,反而选了一条更 “难走” 的路 —— 中高端品牌赛道,对标的是亚马逊。这也是速卖通为什么越来越强调为品牌赋能的能力,并提出要做全球品牌电商的Marketing place。
在速卖通品牌出海负责人衍之看来,这也是为什么速卖通超级品牌计划,会上线一个叫做“Brand+”的品牌频道的原因:品牌出海,需要背书。而速卖通出身于阿里,在国内阿里积累了一大批怎么服务好中国品牌电商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过去这一两年的验证,说明在跨境还是有效的。
在此背景下,速卖通花了两年的时间去重塑自己的品牌化路线。通过生态内的协同作战推动供给从低价向品牌化和多元化升级,目标是服务高质量供给出海,用品牌出海计划的确定性流量+发力海外托管的方式。
事实上,在近期亚马逊“五大类目王”重心转向速卖通之前,已经有多个二线品牌,已经在速卖通上取得了销量突破。
2025年上半年,速卖通新增品牌数量同比增长70%,超500个品牌实现销售额翻倍。其中,投影仪品牌Magcubic仅用半年时间就冲进全球出货量前十,吸尘器品牌LARESAR在波兰成为国民品牌。
今年的销售旺季时间,海外双11会从11月8日预热启动至12月3日,双11叠加黑五周期长达1个月。业内人士预计,从零星试水到批量迁移,类似亚马逊“类目王”重心流向速卖通的现象还会更多。“明年在我们公司,速卖通可能会超过亚马逊。”ILIFE总经理缪群毅感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