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Plaud
站在南山区的一栋写字楼前,我低头看着手机上的地图,反复确认是否找对了地址。因为从直觉上来说,这栋建筑一楼的装修,真的很像酒店大堂。
直到与接头人碰面,随她一同乘电梯抵达办公室,我才确定没有白跑一趟,还是熟悉的科技公司范:年轻、锐气。
但这种“印象流”的套用,大概只持续了一秒钟。因为在办公区内,我注意到几位年龄明显高于互联网大厂“优化红线”的技术人员,在电脑前热烈地讨论着工程细节。
至此,我意识到不能再用刻板印象去观察这家名为“Pluad”的公司,毕竟这家公司自成立至今,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比如,他们的首款AI纪要产品“Plaud Note”在登陆Kick Starter之初,就被部分人打上了“伪需求”的标签,但截至今年7月,这款产品的累计销量达到100万台。
在“万物皆可AI化”的今天,即便把所有带AI前缀的智能硬件产品都算在内,他们在单品销量上,也是仅仅低于AI眼镜“Rayban—meta”的存在。
再比如,尽管AI硬件创业圈中,到处充斥着“一年拿到几轮融资”的叙事口径,但Plaud自成立以来没有接受任何一笔融资。
从现阶段来看,以上的两项特性当然可以证明Plaud的成功,但我想搞清楚的问题是,这种成功究竟是“风口上的猪”?还是其他AI硬件创业公司可借鉴的样本?
基于纯粹PMF的思考
坐在Plaud中国区CEO莫子皓的办公桌前,我抛出了当天的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Plaud没有拿过融资?
“我们从产品上市的第一天起就是盈利的,那干嘛还要融资?”莫子皓用一句出人意料却又异常符合逻辑的反问结束了这个问题。
据他介绍,公司创始人许高早先就是做FA的,但正是这份经历,让他深知在融资问题上需要保持谨慎。
这并不是笔者第一次听到类似的观点,同样有一位AI硬件创业者在提起融资问题时表示,“当下好的硬件项目机构都排队投,但这也很容易让创业者的动作变形。”
那么对于Plaud来说,这家公司又是如何实现持续盈利的呢?
对此,莫子皓的回答十分凝练:“就是因为有PMF(产品市场匹配度)”。
“PMF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产品经理看来就是最重要的,这是产品投放到市场的基础。”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莫子皓将最新发布的Plaud Note Pro递到我的手中。
我仔细端详着这件产品,首先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款高于行业平均水准的产品,不足3mm厚的机身能让它完美贴合在手机背部,由于当前智能手机普遍存在硕大的镜头模组,使得它的存在并不显得过分突兀。
其次,在整个机身只有上方一枚物理按键,即便是从未了解过这款产品的用户,也能猜到长摁“开启/结束录音”,没有任何学习门槛。
虽然它的工业设计优秀,可问题是,任何一部智能手机都有通话录音,以及常规的AI转写、摘要生成等功能,为什么用户要额外再带一个设备?
莫子皓解释道,“从场景上来看,用户如果使用手机录音,需要先解锁手机、然后打开APP,再点击录音,操作层级相对复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比如接到一个来电,可能就会导致录音中断,因此很多时候用户需要一个额外的硬件去完成录音。”
![]()
当然,如果只是满足上述需求,似乎也无法解释有超过百万的用户愿意为此买单。
Plaud系列产品真正的核心功能,是挖掘“对话”的价值。
对此,莫子皓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Plaud的工作流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我们叫做capture(捕捉),就是基于Plaud硬件或是软件,尽可能多地获取跟用户相关的context(上下文),以及用户意图。
第二步,就是extract(提取),等于在对话中去提取智能,不仅仅是语言信息,而且还要区分开不同人关注的重点,比如语气、语境,甚至是言外之意。
第三步,再把这些信息总结,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决策,或是主动提供一些价值。
比如你是一名销售,正在拜访新客户,对面坐着三位公司代表,你完全不清楚他们的职能分工,但在录音完成后,Plaud可以通过对方三人的语言信息,去帮你判断谁才是能‘拍板’的人。”
莫子皓认为,市面上的AI录音笔,大多所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将“会议内容生成为一份简单的纪要”,这是信息获取的结束,同时也是工作的开始。
而Plaud存在的意义,就是替用户去处理基于语言信息的工作,这是有别于一般AI录音笔的关键所在。
“语言是认知的边界”,这句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在我与莫子皓的交谈中,被他反复提及。
可以看到,如果Plaud系列产品从使用目的来划分,那么它的场景非常单一,就是去记录、分析对话,并生成有额外价值的信息。
但这种对于单一场景的深耕,可能正是AI硬件在现阶段,想要打开市场的必然条件。
我们可以拿与Plaud同期产品为对比,比如此前在CES 2024上爆火的AI Pin和Rabbit R1,这两款产品定位完全不同,但有一个共性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用户可以“全天候、多场景”使用。
不去考虑激光投影的技术限制,也不去讨论系统是否套壳的问题,我们就去想一个最底层的逻辑:
多场景需要多功能作为支撑,在消费电子产品上,多功能又意味着高集成度,那么从产业链的完备程度来看,还有比智能手机集成度更高的设备吗?
这显然不可能。
因此,当前的AI硬件创业,无论是从哪个方向出发,最先考虑的问题,或许都应该是能否打透单一场景。
先行者,如何占住身位?
早在去年7月,Plaud Note便在亚马逊上开售,并于9天内占据全站录音笔类别销量榜首。
而直到今年9月,包括Plaud Note、Plaud Pin S、Plaud Note Pro在内的三款产品才在国内正式开售。
对于这种“先布局海外市场,再发力国内市场”的发展路径,莫子皓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公司早期在KickStarter等众筹平台上爆火,海外用户认知度相对较高,再有就是国内的竞争因素要比海外市场复杂得多。”
莫子皓此言非虚,在Plaud回归国内市场前,Plaud团队就意识到了他们并不孤单。
站在Plaud身后的,有钉钉的DingTalk A1,还有出门问问的TicNote,以及珠三角地区一众白牌工厂生产的各类“磁吸式录音卡片”。
在消费电子行业中,优秀的设计总是被相互借鉴,我们不去评价这些产品是否借鉴了Plaud的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Plaud开创了这一产品的先河。
这让人不禁思考起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Plaud能领先于行业定义产品?要知道,在Plaud Note开启众筹时,ChatGPT刚发布不满8个月,那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硬件创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如果互联网大厂纷纷下场,Plaud要如何守住自己的领先优势?
对于第一个问题,莫子皓向笔者坦言,Plaud起初的成功,的确离不开“时机”的因素。
在2022年初,Plaud创始人许高遇到了在供应链及软硬件研发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刘晔,两人都很看好AI录音笔的方向,当时的许高认为,许多硬件产品都经历了“AI化升级”,但在AI录音笔方向尚属空白。
可如果站在当时的节点来看,AI录音笔几乎实在看不到什么增长空间,一方面传统录音笔市场日渐萎缩,另一方面市面上好用的语言处理模型也屈指可数。
但许高赌对了,在Plaud Note进入概念验证阶段,ChatGPT横空出世,基于大语言模型,Plaud Note的能力被直接抬上一个台阶。
至于被友商效仿,莫子皓认为要分为两个角度来看,首先对于那些白牌工厂的产品,Plaud在软硬结合上的能力是他们拍马难及的,也构不成威胁。
而如果大厂如果倾尽资源去做这类产品,那Plaud的确可能会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
“但问题是,互联网大厂会把资源押在这个赛道吗?”莫子皓对此解释道,目前在AI硬件行业内有个基本的共识,就是AI眼镜大概率会是替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入口,因此可以看到今年各家对于AI眼镜的竞赛是非常激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大厂不可能会向其他领域倾斜更多的资源。
“况且我们全球办公室有400人的团队,这400人都是在产品开发、模型和软硬结合上有着丰富经验的团队,而且我们只专注地做这一件事。”莫子皓补充道。
在他看来,Plaud真正在意的问题是,未来的AI眼镜能否覆盖他们现有的功能,“但至少1到2年内还看不到有什么可能性,在这一期间我们也会尝试新的解法”。
写在最后
我们再来回顾下一开始讨论的那个问题:Plaud的成功,究竟能否被其他AI硬件创业公司复刻?
客观来说,的确很难。
因为“时机”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素,就像当创始人许高和刘晔敲定着Plaud Note的产品ID时,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预判到,在短短几个月后,ChatGPT的发布会引爆全世界,并让他们的产品成为最好的硬件载体。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Plaud的成功仍有许多其他AI硬件创业者可借鉴的因素,比如需要经过严谨的PMF论证,而不是沉浸于自己头脑的概念设想;在面对巨头下场时,更应该保持专注等等。
或许,此刻的张江科学城实验室里、西二旗的科创写字楼中,正有另一款现象级 AI 硬件单品,在无声地积蓄能量,酝酿着下一场属于AI硬件的风暴。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02190.html?f=wyxwapp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