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智能体已可“辅助”医生做手术和看病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西都市报 时间:2025-11-10 06:06:53



“目前,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已展现出革命性,甚至超越传统方法的能力。譬如,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病灶的识别精度和效率,在某些任务上已达到甚至超越有些专家的水平。” ——罗凤鸣

  “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趋势是‘人工+智能’。”在11月8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数智健康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院长罗凤鸣说。在他看来,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病人就诊的舒适度。

“会看病”的智能体已上岗
可帮助医生规划手术和CT读片


  去年11月,华西医院发布了“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聚焦“AI+诊疗”“AI+服务”“AI+管理”,支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今年11月1日,华西医院在成都发布了两款基于“华西黉医”医学大模型,围绕患者体验、医疗质效与精细管理应用场景,开发的患者陪诊、医疗文书两大智能体应用。
  论坛现场,罗凤鸣介绍了两大医疗智能体的使用情况。他说,两大智能体已被应用于服务病人诊疗和临床医生的日常辅助工作,用来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和问诊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在使用中还在不断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病人的就诊感受和优化就医流程。
  不过,在现实场景中,让患者把自己的健康交给机器,仍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罗凤鸣分析道,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于保证安全和不造成病人二次伤害,就需要规避人工智能现阶段存在的不可知、不可预测风险。因此,目前人工智能可以使用的范围主要在于手术规划、胸部CT读片等辅助诊疗环节中。

人工智能与传统实验协同进化
形成预测、验证、反馈、优化闭环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加速迭代,为医疗科研创新、诊疗模式升级和健康管理转型注入了全新动能。人工智能在医疗科研的应用上,也正以光速演进。
  在未来的传统医学研究中,两者相遇将迸发出怎样的“医学火花”?
  “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传统实验,而是在增强和重塑科研范式。”罗凤鸣指出,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与传统实验是协同进化的关系,到目前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已展现出革命性,甚至超越传统方法的能力。譬如,在医学影像分析方面,人工智能对病灶的识别精度和效率,在某些任务上已达到甚至超越有些专家的水平。
  但罗凤鸣也强调,生物学和疾病学比较复杂,人工智能结论来源于数据,其可靠性也受限于数据的质量规模和代表性。因此,未来的突破更多是把人工智能和传统实验相融合。
  “人工智能负责提出高价值的假设或进行大规模筛选和预测,实践科学对这些发现进行更严谨的验证和深入的机制探索。两者形成互补,形成人工智能预测、实验验证、数据反馈和模型优化的闭环,这才是推动医学加速前进的更好路径。”罗凤鸣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雷强 欧阳宏宇 邱添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