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网站11月9日文章,原题:“非常艰难的时刻”促使一些在美科学家流向中国随着美中关系日益紧张,以及仍留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面临“有敌意的”环境,越来越多顶尖科学家从美国流出。
据美国媒体报道,自去年年初以来,至少有数十名在美国工作的青年及资深科学家已全职加入中国研究机构,其中逾半数于2025年迈出这一步。有关专家指出,随着白宫日益削减科研预算并加强对外国人才的审查,这一趋势将持续扩大影响。另据《华盛顿邮报》统计,自2011年以来离开美国的科学家约达850人,其中70%以上在理工领域工作。
伦敦城市大学犯罪学、社会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专家安德鲁·莫兰说:“我认为当前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因为在美国政府对美国高校攻击的同时,国会两党联手质疑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参与科研。”莫兰表示,这导致学术界陷入困境,“存在资金方面的问题。当前规划任何海外合作项目——尤其是与中国合作——都很困难,因为这些资源随时可能被美国政府撤销”。
鉴于如今众多中国高校实力不输于美国同行,对于科学家来说,离开美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个问题了。莫兰表示:“机遇确实存在——中国大学已跻身世界一流,因此学者们选择前往能够开展研究的机构实属合理。”
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黄福涛表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生的研究人员受益于与美国的联合项目和教师交流计划——这促进了人才流动,但近年来这些项目已“大幅缩减”。他说:“一些联合项目和教师交流仍在继续,但筛选变得更加严苛,且政治上更谨慎。许多美国高校加强了审查和风险评估程序,而中国院校正将合作重心转向欧洲、东南亚及全球南方地区。”
目前,美国国会正在审议一项法案,该法案将禁止几乎所有与中国有联系的研究人员获得美国联邦资助。黄教授警告说,对华合作减少正在损害美国的利益,因为这“限制了国际人才的获取渠道,削弱了(美国在)某些理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不过,黄教授认为,未来并非彻底脱钩。他预计“(美中科学研究)将延续选择性合作而非完全脱钩”,有关合作有可能在气候科学、公共卫生和教育等非敏感领域持续下去,而在战略技术和国防相关研究领域仍将受限。
莫兰则表示,尽管美国高校正在努力保持国际开放性,但“美国的国内政治”很有可能危及这些努力,“与此同时,美中两国的许多合作关系——尤其在医药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对国际社会大有裨益。这些纽带必须维系下去”。(作者Tash Mosheim,乔恒译)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