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I短剧、AI动漫网络兴起,“人人都能当导演”催生创作热潮,但大量追求视觉刺激、情感爽点的内容泛滥,也让业内人士担忧,AI正在让艺术创作变得廉价。
11月9日举办的“上海电影之城AI电影日”活动上,导演言川指出,当下80%的AI影像创作者并非影视专业出身,AI创作门槛低,大量生成画面停留在视觉炫技层面,没有核心内容。AI“数字垃圾”泛滥网络,降低了公众对AI电影的评价。他呼吁更多专业人士躬身入局,拥抱技术、拯救市场,让观众早日吃上AI影视的“细粮”。
用AI还得讲故事
在AI电影日影片观摩活动上,《时轨追凶》《燕语弄堂》《一个“”的来信》《备份》《异影者》《喀纳斯之渊》等12部AI影片进行了放映交流,其中有上海戏剧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作品,也有成熟影视创作者的创作。“当下对于电影有多重不同的概念和理解,但背后都要有情感内核和对顶级叙事形态的追求。AI和电影要融合创新发展,此次观摩的作品都能让人感觉到在努力讲故事,而不只是玩个漂亮。”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陈晓达说。
这些AI影片中,不乏对艺术和生命的深度思考。《燕语弄堂》用燕子视角展现上海弄堂和三代人的情感变迁。《一个“”的来信》借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强调AI时代下道德伦理的关系。主创王昕璨用LORA训练了大量好莱坞华裔女星形象,“与其说它是一部影片,不如说是我的一个哲学反思,以及一种学术论文的素材。”《异影者》讲述未来一位传统电影剪辑师制作最后一部纪录片,希望唤起观众对艺术的真实感知。故事源自曹一清创作的短片小说,“这是我刚接触人工智能影片时所产生的深度思考。”
由上海温影AI影像创研中心带来的《喀纳斯之渊》是一部跨学科合作的探索之作,“豪华”的片尾职员表集结视觉特效、声音设计等不同专业。该片主创介绍,以往虚拟制作在后期上受制于资金、时间等限制,无法进行复杂视觉呈现,现在可以集结AI的能力辅助CG环境生成、拍摄等。肖一峰的《觉醒》是参与上海温影AI创作培训班的“课堂作业”,他同时也是魔D电影工作室副总监,“我们有大量AIGC技术已经用在常规纪录片制作中,比如在历史演绎段落,AI参与相比传统呈现成本低、表现力好。”《时轨追凶》主创曹骏也认为,随着AI技术继续发展,目前很多实拍上贵、难、耗时的问题都可以解决。“AI进步非常快,今年和去年的作品有天壤之别。”
不过,在不少创作者看来,即便使用AI辅助创作,实拍仍有不可替代性。曹一清也担任AI作品《备份》的技术和视觉呈现,这一作品加入实拍部分,花了12个小时拍摄完成。该作导演王航是院线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的编剧和第一执行导演,在他看来,人物表演是有温度的,实现AI、实拍、虚拟拍摄多元技术融合,才是AI取长补短的表现方式。《机械心与狗尾巴》主创言川也认为,打造AI精品,应该以真人实拍+三维辅助的模式,“创作不能为了AI而AI。也许AI刚诞生的时候大家会有兴奋点,但与全AI创作相比,好的作品更多是融合和博采众长。”
言川是国内最大AI创作社区的上海负责人,他认为AI技术发展迅速,需要更多影视专业出身和有经验的创作者加入进来,传统导演也要懂AI,学会拿捏AI的优势。“很多人问做AI电影用什么软件,这样的问题一听就是小白。去年我们还要学工作流和技术上的东西,今年我已经有一年没碰工作流的概念了,只要了解所有AI软件的优劣点,拍这个镜头优先选哪个软件更适配、效果更好,制作过程就会如鱼得水。”
电影之城推动电影科技创新
2025年适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和创新高地,承载着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本次“AI电影日”的序幕,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智造影像时代的电影美学与电影新生态——电影+AI创新融合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大学举行,研讨会依托研究院的“政产学研用”平台资源,邀请了北京、香港、杭州等全国40位专家、行业代表、创作者来沪。
![]()
现场照片 钟菡 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师、青年导演徐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AI创研中心负责人Odet Abadia,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未来影像实验室副主任杨建华,数字王国中国区副总经理陈晓光,分众传媒创始人曹一清,旷野群星(Mulan AI)创始人刘如山,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何为、知名导演丁子峻等专家围绕 AI时代的影像美学、AI影视剧本创作、AI知识产权、人机协同创作以及电影产业新生态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随后,与会嘉宾又围绕“技术演进与电影创作革新”“AI技术驱动下的电影产业与生态变革”“AI技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这次研讨会串联起电影与AI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专业电影导演提供美学引领,即梦AI、数字王国等一线AI企业带来技术与算力支持,法律专家构筑版权与合规保障,高校学者则系统总结规律并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再次输入行业。
![]()
会议合影
会上,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还和即梦AI交换了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研究院的学术平台、产业资源与即梦的顶级技术支持、流量赋能,共同推出一系列面向青年创作者的扶持计划。主办方表示,将整合“百万现金”“千万流量”与“无限积分”,深度挖掘海派文化、IP富矿,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青年才俊提供一条贯穿创意、制作与宣发的长效支持链路。
原标题:《“AI垃圾”满天飞,观众何时能吃到细粮?业内呼吁专业人士躬身入局》
栏目主编:施晨露
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