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知识科普,依旧任重道远。
如果你刷到“充便宜电会让电车自燃”的视频,会不会心头一紧?此前,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条“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充‘劣质电’导致自燃”的视频引发大量讨论,实则是网友陈某的凭空杜撰。据《北京日报》消息,陈某已被依法抓获。
陈某的“劣质电理论”非常简单粗暴——以电价划分“电的优劣”,也就是两块多的电是“优质电”,对应98号汽油,一块八左右的电对应91号汽油,四五毛的电则被贴上“劣质电”标签,硬类比成乙醇汽油。
![]()
截图:微博
这说法看似贴合“一分钱一分货”的常识,实则经不起任何科学推敲,而且原视频并没有做出太过解释,却精准戳中了部分人对新能源车的安全焦虑,迅速引发大量转发。
无独有偶,社交平台还流传着一张“电力滤清器”的图片,博主甚至直言“跟汽油滤清器的作用类似”,暗指能规避“劣质电风险”。
![]()
图源:微博
谣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核心是抓住了大众的认知空白。无论是陈某荒诞的“劣质电理论”,还是所谓的“电力滤清器”,本质上都是对新能源技术的误解。我们不妨跳出“一分钱一分货”的误区,从电的本质出发,对所谓“劣质电”进行科学拆解。
充电价差一倍,但问题不在电本身
电,就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物理现象,核心价值在于满足特定参数标准的能量供给,本身无优劣之分,合规即王道。
我国对民用及工业用电有着明确的国家标准,无论是电网供电还是充电桩输出,电压、频率、波形等关键参数都必须符合 GB/T 18487.1-2023 等相关规范。这意味着,合规渠道的电,本质上都是“同源同质”的能量载体,高价电不会自带 buff,低价电也不是安全隐患源。
“劣质电”谣言的核心误导,在于将“电的物理属性”与“充电过程的稳定性”强行绑定,用价格与品质划等号,把偶发的电池安全问题归咎于“电的优劣”。
事实上,真正的风险不在“电本身”,而在“电的输送与转换环节”:电压波动、频率偏移、谐波干扰等电能质量问题,才是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的关键。
![]()
图源:pixabay
我国国标规定,民用供电电压的偏差不超过 ±5%,电网标准频率为 50Hz,允许偏差为 ±0.2Hz,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系统都是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设计。一旦充电桩质量出现问题,输出电压、频率偏移就会超出标准范围,长期下来会影响充放电控制精度,甚至可能引发电池短路;如果充电桩内部的整流桥、滤波器等元件存在质量缺陷,会在充电过程中产生谐波,从而干扰这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长期下来会间接影响电池寿命和安全。
电,本就是干净的能量,只是麻烦往往来自不合格的“输送管道”。
因此,充电安全隐患来自电能质量问题,是由充电设备技术缺陷导致的异常导致的,与“低价电=劣质电”的逻辑完全不同。
但是为什么充电桩的价格有高有低呢?电车通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充电桩企业的营销策略与场景属性共同决定定价差异。头部充电桩品牌凭借更完善的服务体系、更优质的设施维护,收费通常会略高;高速服务区、景区等“刚需场景”因用户充电需求迫切,运营商也会适度提高服务费。而新兴品牌为快速抢占市场、积累用户,常会推出折扣、满减等优惠活动,以更具性价比的收费吸引车主选择。
其二,峰谷电价政策是影响充电费用的关键因素。国内多数地区已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用电高峰时段充电成本更高,低谷时段则更为划算。以电车通身处的广州地区为例,同一充电桩在高峰时段电价可以达到 1.5 元/度,而低谷时段可以低至 0.7 元/度,价差超一倍。
![]()
截图:小桔充电
这也使得不少网约车司机等对成本比较敏感的新能源车主,会特意选择深夜低谷时段充电,最大化降低用车成本。
破除电车焦虑:3 大谣言逐一澄清
“劣质电”的谣言进行简单解读就能被攻破,但电车通留意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认知误区其实不止这一个。
深究背后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用户认知更新速度,而大部分用户对汽车的认知,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或新能源技术初期阶段,习惯将燃油车的使用逻辑和生活常识直接套用到新能源车上,这才让各类缺乏科学依据的谣言有了传播空间。
谣言 1:电池辐射致癌。
“电车有大量辐射,长期开电车会掉发掉腿毛,甚至会致癌。”
这类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已久,让不少消费者心生顾虑,但权威结论早已明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2023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辟谣榜》,已针对“开新能源汽车辐射大、会致癌”的说法进行官方澄清。
我国对车辆电磁辐射有着严格的安全规范,磁场辐射安全限值为 100μT,所有新能源汽车上市前必须通过 EMC(电磁兼容)测试,确保辐射水平达标后才能量产交付。新能源汽车前排磁场辐射一般为 0.8~1.0μT,后排为 0.3~0.5μT,远低于手机、微波炉、电脑的电磁辐射水平。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社交平台也正式回应了电离辐射的问题,Model 3(参数丨图片) 车里驾驶员和乘客头部附近的磁场强度只有 0.08~1.30μT,同样远低于国标安全限值,进一步印证了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安全性。
![]()
图源:Pixabay
谣言 2:电车开五年,电池就废了。
电池确实存在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两大问题,其中循环使用寿命是指电池最大容量会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日历寿命则指因材料老化,电池即便不使用最大容量也会逐渐降低。
在新能源时代发展初期,续航在 200~300km 这一范围的纯电动车并不少,驾驶五年之后确实出现续航砍半的现象,也让“电池衰减快”的印象在市场中留存。但如今,这一痛点已得到显著改善,新能源车企普遍提供的质保限制一年 30000km,换算下来平均每天不到 100km,续航 500km 的纯电动车一年大约需要循环充电 60~80 次,循环次数远小于数码产品,电池衰减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
图源:Pixabay
今年举办的“2025华南锂电池回收区域合作大会”上,《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成果》正式发布,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服役年限进行预测,其中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使用寿命约 6~10 年,插混新能源汽车使用寿命约 12~16 年。
其中,使用寿命在 7 年左右的纯电动车是出租乘用车和租赁乘用车,私人纯电动车的使用寿命可达 11.2 年,基本覆盖一辆车的用车周期。
不仅如此,比亚迪、奇瑞、吉利、广汽丰田等头部品牌的部分车型已加入三电终身质保,在质保期内电池衰减严重,车企会免费更换电池。换而言之,电池衰减早已不再是困扰消费者的问题。
![]()
图源:Pixabay
谣言 3:新能源车自燃率是油车的数倍。
“新能源车自燃风险远高于油车”的说法,曾引发广泛的安全焦虑,但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结论。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数据,去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为 0.00175%,显著低于燃油车的 0.0052%,燃油车起火概率是新能源车的近 3 倍。
之所以会有“新能源车更易自燃”的错觉,核心在于新能源车对消费者而言仍是新兴事物,受到的关注度更高。一旦出现安全事件,更容易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被放大讨论,进而强化了大众的焦虑感知。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还在持续升级。今年 3 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国标首次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明确为强制性要求,进一步收紧安全门槛,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风险将得到更有力的控制。
写在最后
新能源车市渗透率突破 50%,不过是这两年才的事。产业飞速扩张与技术快速迭代中,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与部分势力的利益驱动,让谣言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成为行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很显然,这些谣言的危害绝非“无关痛痒”。对消费者而言,不实信息制造的过度焦虑,让许多人错失更经济、环保的出行选择,付出不必要的决策成本;对行业来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背后,是车企研发资源被反黑成本挤占,干扰品牌的技术创新节奏。
在电车通看来,破除新能源车市谣言,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多方合力。
车企需要公开透明披露产品信息,用实际体验打消用户顾虑;专业汽车平台需要强化内容审核,坚决打击恶意造谣的黑公关产业链;权威机构应加强科普传播,用实测数据和国家标准,击穿认知误区。
只有让科学战胜谣言、事实取代误导,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车,让行业在良性竞争中持续进步。
(封面图源:Pixabay)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