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内化AI,百度智能云的硬底子

IP属地 中国·北京 雷峰网 时间:2025-11-14 00:11:55



解决企业内化AI能力时最关键的确定性、高效性和成本可控性问题。

作者丨周蕾

编辑丨包永刚

2025年被称为“Agent元年”,这背后潜藏着一个深刻的行业转向:当AI如顶级赛车般展现出惊人性能后,企业已不再满足于驻足围观,只做看台上鼓掌的观众。

他们的真正诉求是走下看台踏上赛道,亲自握紧方向盘,将这辆性能超群的赛车,平稳、精准地驶向自己的商业目的地。

01

翻过“智能涌现”的华丽篇章,AI的下一章节是什么?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提到,现在的企业客户提起AI,更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对目标规划清晰,直白地要求增长、提效和创新,向AI要增长、要效果,对未能与具体业务结合的应用已经不太感冒。

AI发展确实日新月异,不断给出令人惊叹的表演,但对企业而言,通往“要效果”的最后一公里充满了障碍,昙花一现的AI应用,无法融入企业核心系统并随业务共同成长,或是无法良好驾驭AI应用,使其贴合自身的特殊业务流程。

行业的共识正逐渐清晰:必须将AI技术深度融入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与创新基因之中,使之成为如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能力,才能从一次性的项目成功,迈向持续性的智能增长。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今天刚刚结束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就提到:

只有当AI被内化为一种原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在各行各业实现效果的涌现,进而引爆一场全面的生产力革命,推动经济增长,让“智能红利”转化成“社会红利”。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但如何将AI内化为企业核心能力?在这一议题上,市场上各家To B厂商基于自身基因与对未来的判断,有着不同的战略路径选择。

其中一种演进路线是,以云资源为战略起点。部分To B厂商已拥有相对充足的基础云资源与市场占有率,在推进AI时优先发挥自身原有规模优势,例如将AI能力融入已有的PaaS、智能体开发平台及各类企业SaaS应用中,或是基于先前的IaaS基础与丰富的客户生态,再多管齐下构建全栈AI生态能力。

而另一种演进路线是,以全栈AI技术能力为战略起点。例如国内最早All in AI的百度,其基础设施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最高效地承载和运行AI,云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与AI能力深度结合并输出。从昆仑芯、百舸计算平台、飞桨框架到文心大模型、百度千帆,百度的云智一体演进路线清晰可见,通过从芯片层到模型层、应用层的全链路自研与优化,确保AI任务能够获得极致的性能和效率。

在11月13日的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也强调,百度智能云将提供完善的AI云基础设施,为企业内化AI能力做好全面准备。

他指出,百度智能云要打造最硬AI云,为企业提供的是包括了AI Infra和Agent Infra的全栈AI云。

02

AI Infra+Agent Infra,双轮驱动助力企业内化AI能力

企业内化AI,既需要“能跑AI的云”,也需要“能造AI应用的工具”。二者缺一不可,且必须深度协同,而AI Infra和Agent Infra正符合这一要求,并为企业将复杂的AI落地产业落地过程,高度抽象为两个清晰的分工层面。

区别于将多个独立产品“集成”在一起的方案,百度通过自研昆仑芯、打造百舸与千帆,实现了从芯片到框架、从平台到应用的全栈可控与优化,这在本质上也提供了更稳定、更高效、更安全的技术底座,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内化AI能力时最关键的确定性、高效性和成本可控性问题。

一方面,百度智能云通过打造软硬一体的AI Infra,为企业解决“动力”问题,通过昆仑芯、百舸计算平台等,将稀缺且昂贵的算力资源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确保AI任务能稳定、高效、低成本地运行。

核心产品层面,这次会上,百度智能云发布了新一代昆仑芯产品线,并宣布了未来五年“每年上新”的承诺。其中,昆仑芯M100将于2026年上市,专注于为大规模推理场景提供极致性价比;昆仑芯M300则计划在2027年上市,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旨在提供顶尖性能。这一规划旨在为企业未来日益复杂的模型训练与应用部署,提供持续、可靠的算力供给。

在集群能力上,百度同步发布了天池256与天池512超节点,二者均于明年正式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单个天池512超节点即能独立完成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这标志着百度在高效、集约化地提供强大算力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规模化部署与实践验证是百度AI Infra的另一大优势。百度已成功点亮三万张昆仑芯构成的AI算力集群,并能稳定支持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同时训练。未来,百度计划通过百舸AI计算平台,将单一集群规模从三万卡扩展至百万卡,持续突破算力瓶颈。

目前,昆仑芯已累计完成数万卡部署,成为了百度AI关键底座。不仅支持百度内部绝大多数的大模型推理任务,也作为百度智能云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包括招商银行、南方电网、中国钢研、国家管网、吉利汽车以及互联网大厂和部分运营商等上百家客户,提供了高性能、可扩展的AI算力支撑。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

另一方面,百度通过Agent Infra为企业解决“应用”问题,借助千帆大模型平台等,将开发AI应用所涉及的模型、工具、数据等复杂要素封装起来,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在此次大会上,百度千帆也宣布全面升级,把模型和模型需要的上下文、工具、运行环境,封装进一个动态的Agent系统,并与真实的世界交互,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获得反馈,从而借助反馈持续优化。

模型服务上,作为Agent Infra的核心,千帆提供最新版本的百度文心大模型,以及150多个主流模型。企业用户还可以通过千帆模型开发平台,高效定制自己的专属模型。

工具服务上,千帆企业级MCP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百度AI搜索、地图等百度自有组件,也可以通过MCP调用企业已有的工具,或者丰富的第三方组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百度AI搜索组件,其AI API正成为行业技术底座,已有625家厂商通过百度智能云接入了其搜索API。

模型和工具之外,Agent Infra还需要数据、开发服务的配套支持。千帆的数据服务,把企业沉淀的数据、经验、流程和规则,转化为模型可理解的信息,让Agent更了解企业业务。

此外,千帆还提供一系列Agent引擎、开发框架和企业级Agent运行环境,帮助企业快速构建、调试和管理Agents。同时,千帆还通过提供完备的权限管理和安全防护机制,确保企业Agents运行环境安全合规。

据悉,目前千帆平台企业用户数量超46万,Agents开发量突破130万,成为智能体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平台。

整体来看,百度智能云对AI云基础设施的理解简洁而必要,企业无需面对庞杂的技术栈,只需通过AI Infra和Agent Infra这两个清晰的接口,即可获得从底层算力到顶层应用的全栈支持,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拥抱AI的认知门槛和决策成本。

同时,这样的架构设计精准地对应了企业AI落地的两个核心阶段,即AI的能力构建与AI的价值实现。AI Infra确保了能力的坚实可靠,Agent Infra则让价值的实现变得简单高效。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企业将AI从“外部技术”转化为“内部能力”的完整路径。

换言之,企业在驾驭AI这辆顶级赛车的过程中,AI Infra以昆仑芯+百舸为企业提供效率和性价比兼具的动力系统,而Agent Infra提供集成了海量地图和交通规则的高精地图和导航系统。


基于这套AI Infra+Agent Infra的全栈AI云基础设施,百度智能云联手客户,深入产业,已打造一批服务于核心业务的企业级Agents。

在工业与连锁领域,百度“一见”视觉大模型平台持续进化。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最新发布的“多人协作SOP分析Agent”,能够精准理解餐饮门店高峰期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与流程,有效解决多人协作下出品标准不一的痛点,将工序合规管理从标准化工厂延伸至高流动性的连锁门店。

在金融服务领域,百度智能云与银河证券共创的“场外交易Agent”,能够准确理解富含“行业黑话”的客户询价需求,辅助交易员快速生成报价方案。该Agent上线后,实现了从询价到下单的转化率提升3倍,业务规模翻倍增长的显著成效。

在能源电力领域,百度智能云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合作,基于千帆平台的工作流编排能力与专业电网组件,开发了“配电网监视Agent”与“操作票审核Agent”,提升了电网运行的效率与可靠性,更将调度员从繁重的人工巡检中解放出来,得以聚焦于更复杂的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

这些深入产业核心场景的Agent实践,共同印证了百度智能云全栈架构的业务价值:它使企业不再止步于单点技术的试用,而是能够将AI系统地、规模化地内化为支撑主营业务创新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03

基础设施到自主智能:百度智能云如何引领Agent的下一程

百度通过AI Infra与Agent Infra为企业备好了强大的“发动机”与精准的“地图导航”,但并没有停留于此。他们试图更进一步,让这辆智能赛车在复杂的商业路况中,实现自主驾驶,甚至自我规划出通往全局最优的路径。

在本次世界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级智能体“百度伐谋”。李彦宏表示,百度伐谋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寻找“全局最优解”,可被应用于交通、能源、金融、物流,甚至新药研发、科学理论等领域。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企业需要AI无比贴近业务本身,而在真实产业中、具体业务场景中,问题往往是多目标、多变量、动态变化的。传统AI模型通常只擅长解决单一、静态的任务,伐谋的设计目标,是像一位顶尖的行业专家一样,进行系统性思考与权衡。

李彦宏介绍,百度伐谋的理念借鉴自进化算法,相当于模拟生物界几亿年的进化过程并压缩至几天甚至几小时,从而发现“过去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全局最优解”。他表示,百度伐谋能模拟、甚至超越顶尖的算法专家,更能根据条件变化自动迭代,给出最优的动态方案。

伐谋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百度智能云已经构建了完备的全栈AI云基础设施,可以让更强大的Agent蓬勃生长;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度智能云正试图扩宽Agent的能力边界,从“执行既定任务”推向“自主演化与寻找全局最优解”。这样的AI Agent构建思路在目前To B厂商中并不多见:它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个能在复杂系统中持续学习、推理并做出战略级决策的“智能大脑”。

据了解,百度伐谋由百度智能云打造,目前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并通过邀请码的形式提供服务。

目前,伐谋的身影已出现在交通信控、金融风控、能源管道、港口调度等场景。

以交通信控为例,AI信控的目标是要让整个城市的通行效率最高、最安全,尽可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的核心,正是“SaaS信控平台”中的信控算法与伐谋的深度协同。“信控算法”负责实时的交通流量预测和信号灯全局调控;而伐谋则作为核心的学习与迭代引擎,进行7×24小时的不间断运算。正是通过伐谋的持续推演,才确保了“信控算法”能够精准找到红绿灯配时的“全局最优解”,让拥堵治理更高效,在高峰期最大化地利用好每一秒绿灯。

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新老城区跨河通勤需求旺盛,早晚高峰拥堵频发,引入百度智能云SaaS信控平台后,用AI调控红绿灯配时方案,车均延误降低13%,百度智能云SaaS信控平台在百度伐谋的赋能下,实现算法自主迭代,找到城市缓堵治理的最优解,车均延误进一步再降低5%。

在港口这一超复杂系统中,“伐谋”的价值更为凸显。港口调度是一个涉及船舶、岸桥、集卡等多要素的耦合难题,其核心是在满足所有作业需求的前提下,计算出所需桥架吊机总数最少的方案——每节省一台,就意味着可能省下上千万元的成本。

百度联合中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中国数联物流”,协同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辽港集团”,利用“伐谋”应对这一挑战。经过上百轮演化,“伐谋”最终生成的调度方案,仅需29台桥架吊机即可完成原需31台的任务。这不仅验证了其卓越的优化能力,更展现了直接、巨大的经济价值。

更重要的是,“伐谋”所解决的“多机调度”问题是一个通用范式,广泛存在于制造业排产、物流规划、能源分配等场景中。它本质上是将传统上依赖运筹学专家经验的复杂决策过程,转变为由AI驱动的、持续自主寻优的自动化流程。

简单来说,比起让工程师尝试上百次以穷举法找出合理方案,运用伐谋进行推演能基于全局优化,少折腾,看准了再移动,最终向效率、成本与风险的最优平衡目标进一步靠拢。

如何服务好企业、帮助企业不再停留于“拥有AI工具”,是头部技术厂商接下来数年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本次世界大会,百度智能云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和下一步规划:从夯实算力基础的AI Infra,到降低开发门槛的Agent Infra,再到引领未来方向的“伐谋”超级智能体,百度智能云正一步步将其全栈AI能力,转化为企业通往智能未来的核心动能。

一场真正的智能生产力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