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光伏长城的“听诊器”:无人机技术正在重塑新能源运维边界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11-14 00:12:30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长城”之上,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自动巡检光伏板,将红外热成像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中心。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百万块光伏板在金色沙海中延展成一片“蓝色海洋”。这条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不仅是绿色能源的生产基地,更是在黄河与沙漠之间筑起的一道生态屏障。

“光伏板离地1.5米及以上的设计,为板下种植牧草和发展养殖提供了空间,但也大幅增加了维护检修难度。”大疆行业应用能源行业负责人宋天奇向记者介绍。

面对占地3.2万亩、包含200多万个关键设备的光伏治沙电站,传统人工巡检已难以满足运维需求。而无人机正在成为光伏电站不可或缺的“听诊器”,随时帮助电站工作人全方位检测光伏发电板的安全。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长城”

从“看得清”到“看得懂”

面对装机容量越来越大的新能源电厂来说,如今无人机技术正在重塑新能源运维的边界。

“光伏组件具有相对恒定的工作温度,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功能过载、旁路二极管损坏等问题。”大疆行业应用能源业务代表于洋洋称,无人机能够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在高空以色温差异直观呈现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分布,通过热斑等识别异常。

无人机巡检的突破性在于,它实现了从“看得清”到“看得懂”的质变。在新能源基地现场演示中,工作人员轻点几下鼠标,无人机便从大疆机场自行起飞,在智控平台引导下飞往指定光伏区域,进行图像采集、故障识别,完成后自动生成报告。

同时,自动化流程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作业模式,三峡蒙能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刘畅分享了一组对比数据:传统人工巡检模式下,每组人员每天最多能检查1000块左右光伏组件;而采用无人机自主巡检后,平均每日可巡检约30000块组件,效率提升26倍以上。


无人机正在巡检光伏板

无人机如何破解运维难题

库布其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无人机技术的多项突破。宋天奇指出,无人机巡检不仅解放了人力、大幅提高了效率,也保障了精准度,识别故障准确率达95%以上。

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成为关键,据了解,大疆机场已应用于1000+座新能源电站,无人机巡检方案在国内新能源场站覆盖率达50%,覆盖暴雪、沙尘、冻雨、大风等多种极端天气。

当下加装负载后的Matrice 400前飞续航可达59分钟,悬停时间可达53分钟,还可在高达25米/秒的飞行速度下避开楼宇、山体等大型障碍物。其由环扫激光雷达、高精度毫米波雷达及全彩低光鱼眼视觉传感器构成的强大避障系统,能探测细小障碍物,即使在夜间也可避开横跨山野的高压线。

无人机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已从单一的光伏巡检扩展到风电巡检。据于洋洋分享,以100MW为基数对比,光伏巡检时长比传统巡检提高至少10倍;风机(50台)巡检时长提高至少9倍;线路巡检(48基塔)时长提升至少8倍。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长城”

无人机与低空经济的无限可能

开放生态成为行业无人机发展的关键方向。宋天奇在采访中透露,行业应用全球注册SDK开发者已超过13万人,MSDK激活数超300万,发布了1000多款基于MSDK开发的应用程序。

这种开放平台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无人机不仅守护着绿色能源的生产,更通过持续观测为光伏治沙工作提供了更加详实的数据支撑。

宋天奇强调,这些数据成为评估治沙成效、优化植被配置与调整治理策略的重要工具,使得运维与科研团队能够对局部沙丘活动、植被恢复与光伏设施运行状态进行长期观测与量化评估。

在库布其沙漠,无人机传回的实时数据不断在大屏上闪烁。宋天奇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这些数据,不仅守护着“光伏长城”的每一度绿电,更精准追踪着板下植被的每一点变化。无人机技术正从一种简单的飞行工具,演进为连接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与数据智能的空中纽带。

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发自内蒙古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