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观察|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成争议焦点,高成本或阻碍推广

IP属地 中国·北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11-16 02:07:20

红星资本局11月15日消息 11月12日至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全固态电池成为本次大会的热议话题。

全固态电池具有本征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优点,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时间表,多位业内人士存在分歧。此外,全固态电池还面临材料体系升级、规模化制备等难题,业内呼吁舆论对全固态电池“降温”。

红星资本局还注意到,本届大会有多家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企业参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与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全固态电池率先落地的领域。不过有智能机器人厂商表示,他们不会忽视成本问题,在全固态电池落地初期,他们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存分歧

有业内人士建议降低能量密度目标

本届大会,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表是争议焦点。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认为,2027年可以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示范装车,不过大规模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产业链达到规模效应,找到更低成本的制造工艺。

国轩高科(002074.SZ)首席科学家朱星宝甚至表示,如果采用复合技术路线,2026年上车都有可能。据介绍,国轩高科现有0.2GWh产能的全固态电池实验产线,正在建设2GWh的实验产线。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表示,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小规模示范运行,2030年后全固态电池将逐步商业化。对于其大规模商业化,邓承浩称:“2030年是最乐观的预期,甚至我的判断是可能2035年。”而长安汽车的全固态电池时间表是:2027年装车示范,2030年推进小批量量产。

东风汽车方面则表示,将于2027年12月中试搭载全固态电池,公司已建成0.2GWh产能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量产线正在规划建设中。

此外,今年5月,宁德时代(300750.SZ)曾表示,公司全固态电池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相比之下,行业专家的态度更加谨慎。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艾新平教授直言,对2027年至2030年的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窗口持非常怀疑的态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预计,2030年前后,全固态电池将完成中试验证和小批量装车应用。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吴志新称:“我个人认为这种判断和‘算卦’差不多,大概在2032年到2033年开始进入它的商业使用期。”

由于固液混合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可达到400Wh/kg,因此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被定为400Wh/kg起步。对此,四川华宜清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敏建议,降低目标到300-350Wh/kg,尽快形成产品,走通技术路线,再逐步提升到400Wh/kg以上。“如果从300Wh/kg开始,2027年就可能在机器人、3C领域找到应用场景。”

技术与工程化难题亟待突破

行业呼吁舆论“降温”

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时间不确定,背后是诸多亟待突破的技术与工程化难题,其大规模制造还面临工艺、良品率、生产效率等挑战。

朱星宝称:“装车与商用是两个概念,如果全固态电池2030年装车,那么真正赚钱要等到2035年甚至2040年。”

在量产初期,全固态电池还面临与液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的竞争。朱星宝认为,全固态电池落地会率先应用在高端车上,“B级以下几乎不考虑,但高端车既要高比能(长续航),又要高倍率(超快充)。”而全固态电池最初的充电倍率可能很低,而液态电池目前已经标配4C、5C。


目前全固态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等,行业专家认为,当前很难判断哪条路线会胜出。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孙学良表示,卤化物电解质材料在2018年底开发出来,最近三年快速发展。其在安全性等方面有天然优势,但还面临多个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突破。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助理教授任东生表示,“未来一定是往复合(技术路线)去做,逐渐确定以其中一个(技术路线)为主体,其他为辅配,使整体性能达到最优,而且还要考虑成本问题。”

大会期间,多位行业人士呼吁对全固态电池舆论“降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称:“让全固态电池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用给它施加更多的压力,它已经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对于当前市场上过度炒作固态电池,邓承浩表示担忧:“我认为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声音)带来了错误引导,当我们在固态电池取得一个小突破,就会被无限放大。”

邓承浩认为,这种不理性的舆论氛围导致大量消费者产生了“液态电池过时”的错误认知,形成了不健康的市场预期。有购车需求消费者不用等全固态电池车型,全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阶段,成本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或优先落地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

高成本阻碍打开市场

业内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会优先落地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高端领域。这些领域需要全固态电池的高比能与高安全,同时具有高附加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高成本。

朱星宝提到,全固态电池还可以应用在医疗场景。


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亮表示,航空对安全的要求更为苛刻,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电池厂商,傲势科技选择自主设计eVTOL电池包。但郭亮相信,未来低空经济80%的供应链都会来自新能源汽车行业。

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高龙称,eVTOL、智能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都在车规级以上,“无论应用在哪个领域,全固态电池都必须按车规级要求来开发,才可能有大的应用市场。”

不过在商业化初期,全固态电池或存在能量密度不高、成本较高问题,有低空经济和智能机器人从业者表示难以接受。


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是一家具身多模态大模型通用机器人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资本局,他们对电池的要求是“既要又要还要”:“体积小、重量轻、续航长、高安全、成本低。目前产品补能以换电和慢充为主,对充电速度还没有要求,但未来会上充电桩,因此也希望充电速度快。”

该公司的机器人产品是轮式底盘,主要应用于工业、医疗领域,“如果是像宇树科技那样的双足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还会更高。”

但如果商业化初期全固态电池价格过高,智能机器人企业也未必能接受。上述负责人表示,机器人的核心是AI,电池的成本占比不能超过十分之一。

另一家智能机器人企业智平方的展台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对成本是有要求的,公司提供定制化服务,“如果客户愿意接受,我们才会选择全固态电池。”

大疆无人机的四川代理商告诉红星资本局,无人机要求电池能量密度大、重量轻,但为了平衡成本,大疆选择的是便宜的磷酸铁锂电池,续航低至9分钟,以更换电池的方式补能。“很多产品比拼的是性价比,我们不太可能用全固态电池。”

该代理商认为,高密度电池被认为是低空经济“卡脖子”的环节,全固态电池在商业化初期更适合出行场景的大型无人机。

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宜宾摄影报道

编辑 陶玥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