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视觉中国
11月17日讯(记者 翟智超)"存储成本上涨远超预期,且将持续加剧。"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在微博上的发言,折射出当前电子产业链普遍面临的成本压力。
这场存储涨价潮已迅速传导至终端市场。蓝鲸科技记者近日走访华强北电子市场及产业链企业发现,存储类产品价格正"疯狂上涨",有经销商向蓝鲸科技记者坦言"完全不敢报价,上午的价格下午可能就亏本"。在价格波动之下,部分经销商利用信息不对称抬高报价、扰乱秩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混乱。
价格上涨的背后,驱动因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失衡。"一个关键变化来自AI大模型训练与高性能计算需求的爆发——这些应用持续吸纳大量存储产能,间接挤占了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供给。"某国际知名品牌总代李恒跟蓝鲸科技记者说道。
然而,市场火热并未打消投资端的疑虑。某投资机构研究员刘思达对蓝鲸科技记者表示,"当前涨价主要是厂商通过控制供给、减产所推动,或非真实需求全面爆发。"
有经销商"借机拉高价差赚快钱"
"目前无论什么品牌的内存条,价格几乎全部大幅攀升,部分热门型号涨幅甚至超过150%。"华强北某品牌经销商阿强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以三星16G DDR4内存条为例,其价格在短短三个月内从180元一路飙升至400元以上,显示出当前存储市场的剧烈波动。
更为显著的是,本轮涨价已从内存条蔓延至固态硬盘、U盘等几乎所有依赖存储芯片的终端产品。例如,闪迪1TB移动硬盘报价已达690元,128GB U盘也涨至72元,均较三个月前上涨约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华强北商家指出,"容量越大,涨幅越显著"。由于市场对大容量产品的需求集中,而供应持续偏紧,其价格波动尤为剧烈。![]()
图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在这一轮供应紧张中,国际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市场表现呈现出鲜明反差。蓝鲸科技记者从供应链获悉,三星、美光等国际大厂库存普遍见底,市场上甚至出现"一板难求"的局面,客户下单后往往需长时间排队等待,到货时间极不确定。相较之下,以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则展现出较强的供应链韧性。
"主要还是消费者更认可国际大牌,认为品质更有保障。"一位商家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实际上,国产存储技术已在不断成熟,性能差距正逐步缩小,确实已具备相当程度的替代能力。"事实上,在同类产品中,国外品牌的价格仅比国产品牌高出约100元,但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格局。
随着内存价格持续攀升,市场上部分经销商也开始"浑水摸鱼"。以三星16GB DDR5内存条为例,不同经销商的报价跨度极大,从600元到1000元不等,价差高达400元。阿强进一步透露,那些报价在700元以上的经销商,正是在"借机拉高价差赚快钱"。由于此次涨价来得又快又猛,这些商家没能提前备货,难以从源头涨价中获利,便转而采取高抛策略,以此收割短期利润。![]()
图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这样的高价真的有人买吗?阿强坦言:"确实有不少买家愿意接盘,现在完全是卖方市场。消费者都担心后续价格还会涨,所以纷纷扎堆入手。说实话,要是不刚需、不急用,真建议再等等,等价格回归理性后再买,会划算很多。"
面对高涨的市场行情,经销商却普遍不敢大量囤货。一位华强北资深从业者向蓝鲸科技记者解释:"存储市场价格波动极大,历史上多次出现急涨快跌的行情,囤货风险极高。即便眼下利润可观,一旦市场转向,库存就将成为沉重负担。"此外,现在上游厂商开始对渠道的管控加强,也限制了下游商家大规模囤货的操作空间。
去年市场需求疲软厂商曾集体收缩产能
本次存储芯片市场的价格上涨并非突发事件。李恒向蓝鲸科技记者介绍,本轮涨价实际自今年4月就已启动,其根源可追溯至去年因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引发的厂商集体收缩产能,为今年的供应紧张埋下伏笔。
进入下半年后,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9–10月期间,随着国内AI大模型训练与高性能计算需求集中爆发,存储芯片的供需矛盾被进一步放大。李恒指出,"AI大模型所需的存储解决方案与消费级产品完全不同,它们需要高频、大带宽、高稳定性的产品,单机配置容量是普通存储的数十甚至上百倍。"
这类企业级订单不仅在利润率、客单价和服务要求上远高于消费级市场,也对产能分配产生了结构性影响——在整体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供应商自然优先保障高价值的AI客户,导致通用型存储产品的缺货状况持续加剧。
供需失衡直接引发上游供应链出现两个关键变化:价格调整频率加快至"每周更新",以及货源分配机制从单纯的"价高者得"转向"按需优先分配"。
对于存储行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突变的困境,刘思达指出,半导体产线建设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更久,且经历上一轮下行周期后,厂商扩产态度普遍谨慎。再加上生产工艺复杂、产线转换耗时,整个行业难以像普通消费品那样灵活调整产能。
基于此,李恒预测,未来半年内存储价格仍将保持上涨趋势。"产能恢复需要完整周期,而AI带来的结构性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在产能未有显著扩充、高利润订单持续挤占普通产品线的情况下,市场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然而,投资圈对此却持不同看法。11月13日晚,美股存储相关企业遭遇重挫,闪迪暴跌16%,希捷、西部数据紧随其后。晨星分析师公开建议卖出三星和SK海力士,其核心逻辑在于对"存储超级周期"的质疑。
对此,刘思达称,"尽管AI相关高端领域需求旺盛,但消费电子端仍显疲软,整体库存实则处于‘虚低’状态——真实供需并未达到市场所表现的紧缺水平。"换而言之,这被部分投资人视为"伪需求",是由人为限制供给所塑造的短期现象。
中芯国际CEO赵海军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会上也表达了审慎态度。他指出,受存储器供应缺乏明确承诺、行业大周期影响,企业在制定来年生产规划时普遍保守。尽管手机、家电需求稳定,工业持续复苏,汽车市场保持增长,但厂商因无法预判存储器对终端生产的支撑能力,仍不敢在一季度大幅下单或增加出货。
(文中受访者阿强、李恒均为化名)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