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落幕。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所展现的开放格局与全球连通力,正通过另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延展——东方枢纽。
在全球供应链区域化、科技体系碎片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正从“要素流动的参与者”转向“规则塑造的参与者”。作为上海制度型开放的全新载体,东方枢纽被寄予厚望。近日,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经济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余泠接受时代周报专访,系统解读其战略定位、制度创新路径与产业转化逻辑。
![]()
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经济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余泠
“全球首创、国内唯一”的创新试验场
在余泠看来,东方枢纽的战略意义远超一般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或对外开放园区,它是“全球首创、国内唯一”的零时差全球畅通商务区,是国家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抓手。
“它的使命是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衔接的制度环境,而不是仅仅做贸易便利化。”余泠表示,其特殊性在于,将“空铁一体交通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突破物理流量限制,推动人流、物流向创新流、资金流、产业流跃迁。
目前,东方枢纽聚焦“商务活动—国际会展—国际培训”三大核心功能体系。余泠表示,在人员与数据等关键要素方面,东方枢纽正通过制度创新打造高效通道。例如,对受邀国际商务人士实行30天免签政策,突破传统双边限制;同时探索建设规范、安全、可预期的跨境数据通道,为企业提供算法训练、科研协作等核心能力,破解当前高科技产业的普遍痛点。立足此优势基础,未来将有能力面向生物医药、半导体、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高能级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突破性发展。
从“展品”到“产业扎根”
“合作区的经济价值实现路径,关键在于破解如何将短暂的国际会展、会议活动(流量)等,转化为持续的贸易增长与深度的产业扎根(增量)。”在产业落地层面,余泠特别强调东方枢纽的“闭环能力”。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余泠拆解了从“价值发现”到“产业扎根”的完整路径:
首先是“价值发现”,通过举办国际顶尖会展,让国内药企、投资机构零距离接触全球前沿技术与潜在合作机会;其次是“直接贸易价值”,依托货物进出便利化政策,直接促进高价值技术和服务贸易;最后是“产业深度转化”,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可利用合作区人员往来便利、临床合作便利等政策,设立研发中心与本土伙伴联合推进项目,再借助毗邻的成熟产业基地实现研发成果规模化生产。
更重要的是,这一闭环将显著缩短创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周期。“展品可从‘展示窗口’快速转向区内保税研发实验室或体验中心,完成实景测试、市场评测与交易,使东方枢纽成为全球新产品的‘中国首发地’和‘实景测试场’。”余泠进一步解释道。
据悉,全球三大家电与消费电子展之一,中国规格最高的大型家电综合性展会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 将于2026年3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与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两地同步举办,不仅将吸引全球芯片及算力技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家庭等前沿领域的供应商参展,更有望为本土半导体企业提供实质性助力。
从“全球要素流动”到“区域协同”
东方枢纽与虹桥枢纽定位有何不同?余泠指出,两者定位清晰分工且互为补充。“虹桥枢纽侧重国内辐射和长三角一体化,东方枢纽则着眼于‘国际属性’与‘规则创新’。其核心使命是应对全球供应链区域化、碎片化带来的新挑战。”
在区域协同方面,“境内关外”的制度定位,使东方枢纽成为全球资源进入长三角的“第一落点”,再将高端要素梯度辐射至江苏北部、浙江沿海等腹地,拓展一体化新空间,并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在产业合作层面,人员的自由流动有机会带动技术、资本、数据等其它关键生产要素的畅通,形成要素聚合效应,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以跨境数据流通为例,在生物医药领域,跨国药企需要在规范高效的跨境数据通路下,将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心数据安全传输至研发中心,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能够合法合规地调用国际数据资源训练算法模型,提升技术竞争力。余泠指出,在保障国家安全与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还有一些值得东方枢纽去探索的制度创新,破解当前高科技产业研发合作中面临的难题,打破国际技术合作壁垒。
从“政策优惠区”到“创新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余泠认为,东方枢纽将发挥“龙头”作用,为国家战略提供制度响应和空间支撑。
在制度创新上,东方枢纽合作区的探索代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新范式,即从过去侧重于关税减免等单点的政策突破,转向 “政策、空间、规则”三位一体的系统集成创新。具体体现在,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的便利化、引入国际仲裁与法律服务机构、推动国际职业资格互认等多方位建设的可能性。
在空间组织上,东方枢纽合作区是作为新形势下国际国内要素循环的战略管道,通过“点状发力、带状延伸、面上辐射”的路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东方枢纽已不是传统意义的物理枢纽,而是中国主动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生动实践。”余泠总结道,“以要素聚合激发创新,以功能闭环培育产业生态,以规则创新吸引全球合作——它既回应了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时代命题,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开放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