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银行业发展图景:在复杂环境中蓄势突围,于转型攻坚中彰显韧性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金融圈 时间:2025-11-18 00:13:16

全文共4431字,阅读全文约需14分钟

净息差降幅收窄、营收净利增速回暖,差异化路径破解“内卷”困局、收入结构走向多元化、中小银行整合进程提速......

这一系列发展态势,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分化背景下的发展韧性,也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阶段的行业转型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边万莉

编辑 |杨希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本文节选自《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将在2025年11月2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分化加剧、风险交织的复杂态势,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持续扰动。国内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中实现稳健修复,为银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内外部环境的叠加共振,为银行业构建起“挑战与机遇共生”的发展坐标系。在此背景下,行业既面临净息差收窄的结构性压力,亦迎来业务模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银行业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战略锚点,通过强化精细化经营管理、优化客群与业务布局,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支持力度,行业整体发展韧性与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凸显。

净息差降幅收窄、营收净利增速回暖,差异化路径破解“内卷”困局、收入结构走向多元化、中小银行整合进程提速......这一系列发展态势,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在全球经济分化背景下的发展韧性,也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阶段的行业转型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彰显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


营收净利增速回暖,净息差降幅收窄

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整体经营呈现“稳中有进、边际改善”的态势,尽管息差压力仍存,但在负债成本优化等因素支撑下,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平稳增长,部分银行业绩表现亮眼。从核心经营数据来看,42家A股上市银行营收合计达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润合计1.1万亿元,同比增长0.8%,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保持稳定。

从营收增长韧性来看,行业边际改善特征显著。据Wind数据统计,42家上市银行中有30家实现营业收入正增长,占比超七成;剩余12家营收同比下降的银行中,有9家降幅较前期收窄,银行通过业务结构调整、成本管控等举措有效对冲了外部压力。


国有大行作为行业“压舱石”的支柱地位持续巩固,在营收与净利润贡献上占据核心份额。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6825.24亿元,两项指标在42家上市银行中的占比均超过六成,进一步凸显了其对行业稳定的支撑作用。

从单家大行表现来看,工商银行以4270.92亿元的营收规模依然位居榜首,同比增长1.57%,增速实现扭负转正,创下近三年同期最好业绩,展现出强劲的经营修复能力;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营收规模依次为3942.73亿元、3699.37亿元、3290.03亿元、1794.46亿元、1333.68亿元,均保持了稳健的经营体量。

归母净利润增长呈现“多点开花”的特征,部分中小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表现突出。在42家上市银行中,33家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其中6家银行增速突破两位数,展现出优异的盈利增长动能。具体来看,杭州银行、江阴银行、齐鲁银行、青岛银行、常熟银行、浦发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7%、16.6%、16.5%、16%、13.5%、10.2%,成为净利润增长的“领跑者”,这类银行多通过聚焦区域实体经济、深化特色业务布局实现了盈利的快速增长。

部分头部银行净利润增速实现环比改善,二季度经营态势持续向好。数据显示,北京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4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较一季度由负转正,体现出行业盈利增长的韧性。尽管一季度受贷款重定价等因素影响,息差收窄对银行营收形成较大压力,但进入二季度后,随着银行负债成本优化、非息业务拓展等举措的落地,部分银行已率先呈现业绩回暖迹象。

作为商业银行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利息净收入对营收的贡献度始终居于首位,而净息差水平则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53%,较年初下降8个基点;但降幅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息差下行压力得到一定缓解。

从息差变动的核心驱动因素来看,受生息资产收益率下行影响,息差压力仍存,但负债成本优化成效释放,付息负债成本率较年初下降28BP,其中,存款成本率下降25BP,降幅较去年同期显著扩大。这主要得益于存款利率自律调整机制的持续发力,以及银行通过优化存款结构、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等方式实现的负债端成本管控。

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在息差收窄的行业共性压力下,通过负债成本优化、业务结构调整等手段实现了业绩的平稳增长,行业经营呈现边际改善态势。后续随着银行业“反内卷”进程的推进、资产负债端协同发展机制的完善,行业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增强。


摒弃规模情节,差异化路径反内卷

2024年成为银行业反内卷的重要政策起点,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为行业发展划定合规边界。同年11月,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聚焦行业痛点,首次用“内卷”形容银行业,指出存贷偏离度较大对货币效能的制约,从政策层面为银行业反内卷提供方向指引。

从行业理解来看,反内卷的定义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摒弃规模情结”,这一观点逐步成为行业共识。当前,银行业正从过往“拼规模、比增速”的同质化竞争,转向“重质量、求实效”的差异化发展路径。2025年中期业绩会成为行业反内卷共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部分银行高管直接明确提出“反内卷”目标;另一方面,更多银行管理层虽未直接使用“反内卷”表述,但表态均围绕其核心内涵展开,凸显行业对发展路径的集体反思与转向。

据不完全统计,工行整场业绩会上提到60次“稳”,10次“扎实”,19次“高质量”;农业银行提到61次“稳”,5次“扎实”,15次高质量;建设银行提到33次“稳”,3次扎实,8次高质量;中国银行提到70次“稳”,23次“高质量”,13次“扎实”……这些绝非简单的文字重复,而是银行管理层对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与坚定选择。

越来越多银行已意识并开始强调非信贷服务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一场重塑行业生态的变革正加速推进。从优化资产结构到规范定价机制,从平衡量价关系到政策解读与结构创新,各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在反内卷的道路上探索出独特且有效的实践模式。

例如,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提到:“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深化客户经营,扎实服务实体经济,持续降本增效,不搞‘内卷式竞争,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扎实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华夏银行则从定价机制切入,筑牢反内卷防线。华夏银行行长瞿纲表示,该行积极响应中央“反内卷”号召,严格落实行业自律开展的各项规范存贷款定价行为,坚持理性定价、风险定价,自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此外,年内存款利率多次下调,本质上是银行业在负债端落实反内卷的重要举措,有效减轻了银行面临的息差压力。但需要强调的是,银行业资产端与负债端需协同推进反内卷,这一点至关重要,更是行业未来突破内卷、明确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若资产端反内卷进程未能与负债端同步推进,存款成本下降所释放的红利,很可能会被信贷端持续的内卷态势吞噬。


探索新增长曲线,收入结构更元化

在息差收窄、传统盈利模式承压的背景下,国内银行业积极探索新增长曲线,非息业务成为重要突破口。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6.97%,较一季度重回正增长区间,展现出强劲的修复动能。

从结构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6%,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0.68%,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23.46%,成为拉动非息收入增长的核心力量。这一数据表明,银行业正逐步摆脱对传统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向“息差+非息”双轮驱动的多元化收入结构转型,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成本与效率,为应对行业挑战奠定基础。

国有大行凭借资源与规模优势,在非息业务布局上成效显著。工商银行将国际化与综合化业务定位为 “二次能源” 及 “新增长曲线”,2025 年上半年两项业务合计贡献集团 9.8% 的营收与 13% 的税前利润,较 2024 年全年水平显著提升。中国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26.43%,在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 34.71%,同比提高 6.23 个百分点,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

邮储银行与建设银行同样展现出清晰的转型路径。邮储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其他非息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两者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同比提升 0.85 个、2.47 个百分点,实现从 “依赖单一息差” 到 “多元价值创造” 的跨越。建设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已超过 25%,其中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等重点领域收入占手续费收入比重超六成,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从基层实践来看,利率下行背景下存款对客户吸引力减弱,收益率 2%-3% 且锁定基础收益的保险产品需求上升。某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行长表示,客户经理可通过推广保险获得透明买单手续费,推动业务重心向代理保险、理财等非息领域倾斜,进一步助力非息收入增长。

部分股份制银行已启动内部改革,借鉴日本银行业经验推进贷款业务转型:将管理逻辑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优先”,信贷投放告别“粗放式扩张”,强化行业与区域研究。从总行层面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行业的资源倾斜;分行层面依托地缘优势构建深耕模式,通过本土化经营积累客户资源。通过聚焦核心客群、特色产品与优势区域,打造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以此培育稳定收入来源,应对净息差收窄压力。

部分股份制银行已启动内部改革,将管理逻辑从 “规模驱动” 转向 “质量优先”,告别信贷 “粗放式扩张”,强化行业与区域研究能力。从总行层面建立重点领域筛选机制,加大高收益区域、行业的资源倾斜;分行层面依托地缘优势构建深耕模式,通过本土化经营积累客户资源。通过聚焦核心客群、特色产品与优势区域,打造闭环金融服务生态圈,以此培育稳定收入来源,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

城商行则以“增收节支”为核心策略,负债端通过代发、结算业务提升活期存款规模,同时探索增长新路径。例如,借鉴平安银行通过抖音等新媒体拓展客群,借助AI智能投顾替代传统服务模式以覆盖长尾客户并降低成本,未来或尝试打破条线边界实现服务策略动态调整等,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与收入转化能力。


国有大行入局,中小银行整合提速

2025年以来,我国中小银行合并重组进程进入快车道,行业整合“浪潮”持续升温。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中旬,各地监管部门已批复解散银行180家、批准合并银行135家、完成工商注销银行11家,三类退出情形合计达326家。这一数据已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198家的退出总量,直观反映出当前中小银行行业结构优化的力度与速度,也标志着中小银行市场化退出与资源整合机制的落地效率显著提升。

中小银行密集合并重组,本质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深入推进的核心体现,同时也是地方银行业“提质增效”、加速行业出清的重要信号。这一趋势与国家“加快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为地方金融生态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9月22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指出,“目前高风险机构数量及资产规模较峰值已大幅压降,多数省份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这进一步验证了中小银行整合在风险化解中的关键作用,也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村镇银行合并的发起主体范围正持续扩容,从最初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逐步延伸至股份制银行与国有大行。

2025年6月,工商银行率先获批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并设立支行,成为首家实施“村改支”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于8月、9月分别完成对四川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青岛崂山交银村镇银行的收购;10月11日,农业银行收购浙江永康农银村镇银行并设立三家支行的方案获金华监管分局批准,此为该行2025年内第二例“村改支”项目。

从持股规模来看,据各大银行2025年半年报数据,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控股村镇银行6家,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分别持股村镇银行2家、4家。尽管国有大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相对有限,但其参与显著强化了风险化解实效,进一步增强了区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为中小银行整合提供了“头部引领”的示范效应。

当前地方银行业“提质增效”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这标志着行业整合从“数量收缩”向“质量跃升”的核心逻辑转变。此轮整合并非单纯减少机构数量,而是以质量提升为根本导向,推动行业发展模式实现战略性转型,即脱离过往依赖数量扩张、规模驱动的同质化竞争路径,逐步转向以服务质效、风险管控、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中小银行“合并潮”在积极重构地方金融生态、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同时,多重挑战仍需重点关注。具体而言,整合过程中将面临多种考验,包括不同机构间薪酬体系的调整、组织架构重构、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经营理念转型、信息系统的整合、权责重新划分、以及人员调整配置,这些均直接关系整合实效的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