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篇题为“连续两年关店数超开店数,加盟商不愿陪跑”的网文在多个平台悄然发酵。自媒体博主苏某不仅用耸人听闻的“寄生模式”定义上海某咖啡企业的加盟体系,更声称其“3年闭店率超80%”,甚至移花接木其他品牌的负面案例混淆视听。
这起看似常见的网络敲诈事件,在上海网信、上海警方等跨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创新治理下,快速把犯罪嫌疑人苏某抓捕归案,网信部门对涉事账号依法依约关闭。
这起案件只是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中的一个典型切片。通过“机制协同+全周期防控+重塑平台责任”的治理模式,上海展示了一个超大城市在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时,如何通过系统治理构筑起一个企业信赖、公众认同、平台共治的新生态。
![]()
5月15日下午,“惠企为民,凝聚向上力量”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三员三进”系列培训(外企专场)现场
从“分治”到“协治”:“三站协同”破局
“多个已签约项目被迫中止,新的合作意向难以推进……不实信息的破坏力远超预期。”对上述不实网文造成的负面影响,上海某咖啡企业公共事务负责人路琰称,最初公司耗费大量精力向合作方辟谣,同时还搜集证据向网络平台投诉举报,但删帖的速度赶不上发布者更新的速度。
在苏某精心编织的谣言陷阱与步步紧逼下,这家企业无奈支付了22.5万元的“封口费”。
该企业的困境并非个例。当前,涉企网络侵权治理在实践中也面临难题。网信部门立足维护良好网络生态的职责,负责网络信息内容的统筹监管;公安机关侧重违法犯罪打击,重点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侵权行为;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全面认定违法犯罪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但企业维权需要在不同部门间辗转,治理效能大打折扣。
如何破题?上海的解题思路是用机制创新打破职能壁垒。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被列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作为“十大攻坚突破项目”之一,2025年3月,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检察院启动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其间,上海创新构建了“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网信)、守沪e站(公安)和网络检察空间站(检察)”的三站协同机制,形成“预防-举报-研判-处置”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常态化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涉企网络侵权治理的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效能。
新机制不仅仅是网信、公安、检察功能的简单叠加,更是治理结构和权责关系的系统性重构。根据三部门对外发布的“三站”合作倡议书,网信、公安、检察将探索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涉企侵权信息共享机制,细化线索移送标准,优化联合处置流程,实现信息共享与反馈闭环。
在前述咖啡企业被敲诈案中,网信、公安、检察三部门进行了一场“三站协同”理念指导下的实战。
经警方查实,苏某已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套路,首先通过打造所谓“行业资深媒体人”的人设,获取大量关注;然后有针对性地发布拼凑的负面文章;最后再以所谓“商业合作”的名义实施敲诈勒索。
在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6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苏某被警方抓捕归案,其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针对苏某经营的“筷玩思维”运营主体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违规采编发布新闻信息的情况,上海网信部门已经对涉及的账号依法依约关闭。
从“分治”到“协治”,从单一部门到跨多部门协同合作,“三站”协同机制为解决跨部门协作提供了标准化方案,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成效。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企业该如何及时保护自身利益?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与智能传播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文祥表示,这是一个涉及多种法律关系的复杂问题,应区分不同的情形,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维权。
第一种,是企业维权的刑法渠道,“自媒体”发布涉企不实内容,要挟企业提供资金或其他好处,这类行为涉嫌构成敲诈勒索罪,企业可立即报警,由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处理。
第二种,是企业维权的民法渠道,“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影响企业或企业家声誉,涉事企业可依据民法典的网络侵权“通知-删除”规则,及时通知内容发布的网络平台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作为权利人的企业或企业家所发通知应当包含“自媒体”发布内容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平台应当要求发布者举证证明内容为真,若不举证或举证不能,即行删除。
第三种,是企业维权的行政渠道,“自媒体”发布的内容不只影响一厂一企的利益,还损害行业、社会等公共利益,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和营商网络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可向网络主管部门举报,由网络主管部门责成平台善尽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对涉企内容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视情况采取警示、暂停发布、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张文祥介绍,还有一种情况,“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属实,也没有偏颇的评论,但对企业不利,应视为对企业的正当舆论监督。对此,企业应虚心接受,正视问题,闻过则改。
从“响应式清理”到“前瞻性护航”:构建全周期防控体系
上海的营商网络环境治理,并未止步于事后处置。
在2025年3月启动的“清朗浦江·e企同行”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中,上海网信等部门将“治理前置”作为核心理念,聚焦“编谣言、炒旧闻、软敲诈、黑水军”四类问题进行重拳整治。
在预防端,上海发布《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服务包2.0》,通过指引图解、案例解析等方式,将“政策语言”翻译成“企业语言”,致力于破解“举报难、举证难”痛点。当地组织公安、检察、媒体、平台等单位专家,深入行业、园区、企业开展培训,已实现16个区全覆盖培训,同时针对在沪央企、市属国企、民企等开设专场培训,直接惠及企业1800余家。
在处置端,充分发挥“三站协同”机制的“快反”优势。除了前述咖啡企业被敲诈案,此前处置、今年初宣判的“消费金融频道”涉嫌敲诈某科技企业案亦是例证。多部门联动确保了从发现到打击的流程无缝衔接,大幅压缩了违法者的生存空间。
在惩戒端,推动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治理震慑效应。小红书、证券之星、东方财富等属地重点网络平台在上海网信部门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涉企侵权处置的优化措施,使违规成本显性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上海市、区两级网信部门已协调处置涉及上汽集团、米哈游等企业典型案例100余起,指导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属地平台拦截清理涉企侵权信息40.7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5039个。
数字背后,是上海对营商网络环境、涉企侵权行为的治理理念,已由过去的“响应式清理”向“前瞻性护航”深刻转变。
从“通道”到“哨点”:平台责任重塑
治理的效能,最终需要通过平台这一“末梢神经”来传导。在上海网信等部门的推动下,一场平台角色的转型正在发生:
小红书将侵权举报细分为三大类9种案由,覆盖从个人名誉权到企业商誉诋毁。对争议笔记,小红书推出“争议标签”“限时加私”措施,要求“自媒体”承担举证责任,若发布者在48小时内无法对被投诉内容提交有效证明材料,平台将对笔记予以处置。上海网信部门指导属地网站平台落实“双举证责任”机制,有效遏制了恶意爆料。
证券之星对影响股价的“小作文”信息,通过比对上市公司公告、监管部门公开信息等,在2小时内完成核查并出具处置意见。
东方财富开发“企业维权数字管家”功能,支持企业对同类侵权行为无需重复提交举证材料,系统自动关联历史证据链,实现同类侵权“一次举证、系统关联”,提高处置效率……
这些举措表明,在“治理共同体”的理念下,各网络平台正逐渐完成从“通道”到“哨兵”的角色转型,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内容分发渠道,而是主动履行主体责任、参与生态共建的关键节点。
尽管成效显著,但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深化涉企侵权治理,依然前路漫漫。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翁音韵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坦言,当前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涉企侵权治理难点核心在于,侵权治理的及时性、专业性与平台责任边界之间的平衡。
翁音韵罗列了四大难点:
一是专业判断难度较大,部分涉企侵权内容专业性强、事实复杂,若仅由平台依托现有机制判断,易出现周期长、标准不一等问题,影响处理效率。
二是认定标准有待完善,在新型侵权模式下,受害企业举证难度增大,给部分平台的初步认定工作带来挑战。
三是处置过程易衍生风险,如处理流程中的不当披露可能引发“二次炒作”,扩大侵权影响。
四是新型技术挑战,如AI生成内容的海量出现,对快速响应和处置提出了较高要求。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上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仍将持续发力。
澎湃新闻了解到,接下来上海将持续强化制度供给。比如《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正案(草案)》已新增“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多部门协同共治”的相关内容。而上海市委网信办已在牵头实施的“上海市网络综合治理协同联动机制”中增设“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多部门协同,形成治理合力。
此外,上海还将探索丰富治理“工具箱”。针对部分涉企网络侵权案件手段隐蔽、法律认定难的问题,近期,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发改委依托华东政法大学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组织专题研讨,努力破解瓶颈问题。
从咖啡企业被敲诈案的快速处置,到全周期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再到平台责任的重塑,在上海的智慧里,治理不再是简单的管控,而是通过系统设计、前瞻布局和多元共治,构建起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能充分释放活力的营商网络环境。
这,正是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上海样本”的深层价值所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