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中山点赞榜”是南方都市报、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山分院)推出的重要智库研究产品。第三届南都“中山点赞榜”聚焦“百千万,新中山”,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2025年以来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优秀案例。
此外,今年还将首次征集评选“湾区融通优秀案例”“十四五民生实事标杆案例”“AI治理应用优秀案例”“惠民善治传播优秀案例”,系统梳理中山“多元共治”实践,为城市治理从“单向管理”到“协同共治”提供路径参考。
![]()
案例名称:从“同步起跑”到“湾区高地”——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
参评单位:中山市科学技术局
申报理由: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打造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的实施意见》,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为“4+6”现代产业集群重点方向,通过“1+10+N”政策体系全力培育。作为在1994年与上海张江同时起步建设的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山历经30年深耕,已形成“一基地六园区”格局,汇聚600余家企业,培育出康方生物等标杆企业,1类新药数量占全省20%以上,正以“创新药集群爆发”为核心动能,在大湾区赛道加速冲刺。
![]()
中山健康产业基地。
1994年4月,原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与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全国首个按国际标准建设的国家级医药园区——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初期搭建专业厂房与配套设施,2003年起吸引中智药业、安士制药、辉凌制药等中外企业落户,形成研发和生产“仿制药+医疗器械”的产业体系。2019年,中昊药业本维莫德乳膏获批,成为中国首个皮肤领域全球首创化学创新药,标志中山迈入“创新药探索期”。
2021年至今,产业进入“扩区提质”黄金期。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号”平台落地,中山港口岸获批药品进口口岸,2023年成立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设立首支生物医药天使基金,产业规模持续双位数增长。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超600家(含高企140家、规上企业约100家),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本土上市企业4家,泽辉生物等3家后备企业于2025年上半年递表港交所,“研发-中试-生产-上市”全链条生态成型。
![]()
康方生物。
中山1类新药达7个(占全省20%以上),覆盖肿瘤等关键领域。标杆企业康方生物市值1400亿港元,7个新药已在商业化销售,3个新药3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处于审评审批阶段,是全球迄今唯一拥有2个肿瘤免疫双抗新药的制药公司。还有丹诺医药利福特尼唑等产品构成“全球首创”矩阵。
此外,中山拥有仿制药1165个、三类医疗器械56个、二类医疗器械712个,近100条新药在研管线(41个1类新药进入临床)、超190个医疗器械在研管线,18个药品纳入国家集采,多款产品实现“全球首创”“国内首次”突破。
![]()
翠亨新区。
2023年底,中山将原13.5平方公里的国家健康基地扩展为30.36平方公里的“一基地六园区”,涵盖火炬核心区、翠亨园区等六大板块,功能错位协同:核心区综合引领,翠亨园区聚焦前沿研发,深中合作区对接深圳资源,民众园区强化原料药支撑。同步建设中山生命科学园等载体,配套10亿元市级天使基金,构建超1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引入高端科研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
针对生物医药“三高一长”特性,中山推出政策与资源“组合拳”:1类药研发投入最高按40%补助(单品种上限6500万元),近两年研发投入从15亿元增至30亿元;现有35亿元政府引导基金与近50亿元社会基金,2025年上半年天使基金向麦济生物投资3000万元。平台方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集聚49个领军团队(含11位“杰青”),转化成果5项(金额5亿元);“人才23条”5年预计投入50亿元,现已吸引生物医药博士超300名,科研人员达4000人。
接下来,中山生物医药产业计划分“两步走”:2027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600亿元,培育百亿级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12家;2030年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建成全球影响力的技术转化与创新中心。未来将提升平台能级、布局细胞与基因等前沿赛道、借力“港澳药械通”加速转化、对接广深港澳资源支持企业“出海”。
![]()
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吕婧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