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西街观察】鼓励员工吐槽,更期待老板“理解”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京商报 时间:2025-11-20 22:11:07

在内部信被员工吐槽并引发网络争议之后,俞敏洪连续发文回应。11月20日,俞敏洪表示:"允许员工吐槽是新东方的传统,我一直鼓励。员工有不满,我和公司有问题,及时纠正。"

职场需要情绪出口,老板煲鸡汤期待共情,员工吐槽更期待被理解。尤其当老板的浪漫叙事与员工的现实压力形成反差,共情作为一种能力是相互的。员工不共情的原因,大抵是老板没有足够的理解:理解工作的压力,关注福利的厚度,倾听一线的诉求。

过去几年,围绕劳资关系,俞敏洪常处风口浪尖。"鼓励吐槽"是开放姿态,真实理解与弥补落差,则是姿态背后的身体力行。共情与理解、姿态和执行,恰是职场沟通的核心。

俞敏洪承诺对问题"及时纠正"释放了积极信号。现实中,企业家有时用宏大叙事激励团队,容易忽视员工面对的具体压力——工作强度、薪酬回报、晋升空间与福利保障。

共情应是双向能力。老板理解员工,不止于倾听姿态,更应体现为对问题的识别、重视与解决。它要求管理者真切感知员工的职场负荷,关注付出和回报的匹配度。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对话一旦进入公共视野,常常因社会情绪变化产生温差。互联网是传声筒更是放大器,也加剧了情绪化的传播,常常动辄导向舆论分化。不同立场给事件当事方打上对立标签,加剧认知撕裂。

老板着眼于整体战略、市场布局和长远发展,言论往往立足于宏观层面;而员工的感受则直接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经验,他们更关注微观个体的得失。这两种视角天然存在差异,在网络中缺乏有效的中间转换与沟通,误解便随之产生。

温差虽然客观存在,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去主动破局。

对管理者而言,跨越职位与信息壁垒,真诚走进员工视角。"允许吐槽"之后有行动,还要进一步内化为制度和体系,确保员工情绪和意见安全传递、高效触达,最终让优化的行动可期待、可实现。

理解不是终点,而是解决问题的真正起点。构建"反馈—理解—行动"的企业管理闭环,员工敢于发声,基于对管理者改变的信任。企业推进优化,是对基层信任的回馈。

健康的企业组织从不回避抱怨,而应擅长将抱怨转化为进化动力,并以制度化的方式予以回应,是现代企业领导力的核心要义。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