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蚂蚁集团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同步登陆安卓与苹果应用商店。上线首日,下载量突破20万;上线2天,下载量超50万。有人说,这款主打"自然语言30秒生成可运行小应用"的AI产品,打破了当下AI to C市场扎堆对话交互的同质化困局。
就在灵光上线前24小时,阿里刚推出基于Qwen3开源模型的"千问"App,主打免费策略与生活服务整合。有人说,这种作战策略,让阿里系在AI to C市场形成了覆盖全用户层级矩阵。
对于行业而言,这意味着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集团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字节有抖音流量,腾讯有社交生态,阿里则试图用"通用+垂直"组合拳,在混战中撕开缺口……
![]()
灵光和千问,分头行动但共享成果
上线2天,下载量超50万,"灵光"在应用市场中势头正盛。
这款蚂蚁集团于11月18日发布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最大的亮点是可在移动端实现"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并且可编辑可交互可分享。
"灵光"首批上线三大功能——"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灵光开眼",支持3D、音视频、图表、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
其中,"灵光对话"突破传统文字问答模式,不同于堆砌文字,而是像策展一样可设计每次对话。"闪应用"则帮助用户化身初级程序员,"手搓"应用。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在对话框中输入"做一个像素画生成器",灵光即可生成一款简易应用,涵盖画布大小调节、画笔颜色选择等功能。输入指令越详细,相应功能越丰富。整个思考、生成过程耗时约1分钟。
![]()
"让复杂变简单",是灵光的核心理念。DeepSeek横空出世、OpenAI崛起,2025年也被业内普遍视为"AGI(通用人工智能)元年"。这意味着,AI范式从聊天转向更复杂的智能体应用,如同人类智能一样,能够从经验中学习并适应新环境,甚至可能具有自我意识,理解自身的行为和决策,并对之进行识别和模拟。也正是这一风口,催生了灵光团队的诞生。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表示,"蚂蚁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用最前沿的技术做最普惠的产品。AGI的发展时刻提醒我们该做什么——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让普通人也能享受AI带来的生产力变革"。
而有这样眼光的也不止蚂蚁集团。就在11月17日,阿里巴巴千问App公测版上线,接入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Qwen3,声称与ChatGPT展开全面竞争。与"灵光闪应用"类似,千问App瞄准了"生产力工具"这一赛道,致力于"用最先进的模型,打造会聊天能办事的AI个人助理"。
有人说,这种作战策略,让阿里系在AI to C市场形成了覆盖全用户层级矩阵。对此,何征宇表示认同。"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像战友和兄弟",他说道。本身AGI拥有巨大市场空间,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就像在沙漠里找水源,应该是大家分头行动,但共享成果。"
千问官宣为免费开放,而灵光目前商业化路径尚不确定。灵光负责人蔡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当一个互联网产品能够创造足够的用户价值、黏性达到一定水准,实现商业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分析,蚂蚁集团推出"灵光",核心意图是依托支付宝金融与本地服务生态,打造"AI+服务"的新入口,将AI能力转化为用户可直接感知的工具价值,巩固生态黏性。其与阿里千问并非内部竞争,而是互补竞合。千问聚焦通用生活服务,灵光主打垂直工具创造,共同覆盖"日常需求+个性化生产"全场景,形成阿里系AI矩阵。
不过,目前"灵光"工具生成的实用性与场景覆盖度仍待验证,用户学习成本高于纯对话产品,存在生态协同深度不足、尚未完全打通"工具-支付-服务"闭环等问题。
对此何征宇表示,蚂蚁集团2025年以来加速AGI布局,已发布AI医疗管家AQ、布局具身智能灵波科技,蚂蚁百灵大模型也跻身了万亿参数模型阵营。多业务并行发展、技术共通,或许未来在支付宝的一些AI应用中,也能看到有股"灵光味儿"。
"iPhone 4时刻",仍未到来
谈及"灵光"推出时间较晚,蔡伟也进行了回应。"我们认为‘早’与‘晚’并非绝对的时间概念,而是相对于行业发展阶段与技术成熟度而言的动态判断。"
蔡伟认为,技术迭代与用户需求始终在动态演进,行业真正的爆发点,往往需要等待关键技术拐点的出现。正如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后,移动端应用并未立刻爆发,直到2010年iPhone 4发布,其在硬件性能、交互体验上的突破性升级,才真正为移动端应用生态打开了爆发空间。在此之前,从iPhone 1到iPhone 4的三年间,行业始终处于技术打磨与需求培育的阶段;而iPhone 4之后,手机硬件迭代逐渐回归尺寸、颜色、摄像头参数等常规升级,技术底层的突破性变化已完成铺垫。
类比到大模型时代,蚂蚁也在持续思考:大模型领域的"iPhone 4时刻"何时到来?这个拐点意味着大模型技术从"持续迭代"进入"成熟稳定",能够支撑大规模、多样化的应用落地,成为推动行业爆发的关键节点。
蔡伟认为,当前大模型应用市场仍充满不确定性与机遇,所谓"起步稍晚",更多是短期视角下的对比。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不是"是否早一步入场",而是"能否在拐点来临时,以足够成熟的技术、产品与生态,承接住行业爆发的红利"。这也是蚂蚁推出"灵光"、持续投入大模型领域的核心逻辑——在早期阶段扎根技术与用户需求,为未来的行业爆发做好充分准备。
"目前我们的判断是,此时此刻尚未抵达这一拐点,它可能在今年、明年,甚至更晚出现。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拐点必然会到来,而在拐点来临前,行业整体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蔡伟说道。
AI to C"三国杀",路径各有不同
事实上,正是由于今年AGI的火热势头,如何让其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受消费者青睐,成为互联网巨头争相竞逐的目标。
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字节跳动的"豆包"以1.72亿月活超越DeepSeek,稳居中国原生AI App首位;"元宝"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之中颇具存在感。如今,阿里用"千问"与"灵光"在混战中撕开缺口。
郭涛总结道,阿里系主要以"通用覆盖+垂直深耕"形成差异化,区别于字节"流量+产品迭代"和腾讯"社交生态+场景嵌入"的路线。
而"千问"与"灵光"的"生产力工具"属性,印证了AI to C赛道的新趋势。一方面,单纯的对话能力已不再是唯一的竞争点,而焦点在于AI的"办事"能力,即能否调用各种服务,真正完成用户提交的任务。另一方面,各大厂发力的核心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争夺在AI时代的超级流量入口。谁成为用户首选的AI助手,谁就掌握了连接各种服务的主动权。
对于行业而言,这也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集团资源整合能力的较量。
"长期来看,‘生态深度绑定+功能精准分层’的模式更可能占据主导:腾讯的社交生态具备天然流量黏性,但AI功能渗透节奏偏缓;字节流量转化能力强,但生态场景单一;阿里系的双线布局既覆盖广谱需求,又能通过工具化创新挖掘刚需,若能持续深化生态协同,平衡通用与垂直需求,将更适配用户长期使用习惯。"郭涛表示。
"在AGI市场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今天所谓这些竞争,不过是暂时瞄准了某一方向。企业更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初心和理念是什么、到底能帮用户解决什么样的真实需求。蚂蚁认为当下信息获取效率是个大问题,所以灵光就朝着解决这一痛点设计,而不会因为豆包有打电话功能,我们就一定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何征宇说道。
是行业软肋,也是进化方向
不仅是信息获取效率,当下的AI to C赛道,软肋不少。
业内认为,字节、腾讯、阿里各自的模式虽各有千秋,但也都存在业务困局。字节需解决流量变现与内容创新的平衡,腾讯则需应对社交生态饱和后的增长乏力,阿里则需加快用户习惯培养与品牌认知度提升。
行业的软肋,恰恰也指向了AI to C市场的进化方向。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认为,目前,各巨头要注意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用户体验一致性等痛点。在他看来,下一个竞争焦点可能在于如何提供更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以及如何构建更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建议各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服务品质,同时注重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体验,共同推动AI to C市场的健康发展。
郭涛认为,行业目前仍面临高质量场景数据匮乏、AI落地成本高、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匹配度不足、商业化与用户体验失衡等痛点。下一个竞争焦点或是"场景化解决方案的落地效率",即谁能将AI能力与真实需求深度绑定,实现"即用即走、用之有效"。
这场"三国杀"最终谁会是赢家?其他玩家还有出头机会吗?在何征宇眼中,有更为"长远"视角的答案。"懂得抓住机遇更为重要。我认为在这个时代面前,所有人是平等的,不论大企业、小企业,能清醒地认识到并享受当下技术红利的公司就会成功。"
业内认为,蚂蚁灵光的"突袭",让AI to C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但这场战争的终局,并非单一产品的胜利,而是生态整合能力和成熟的技术产品较量。字节的流量生态、腾讯的社交网络、阿里系的场景资源,将成为三大阵营的核心护城河。对于用户而言,工具化AI的普及意味着更高效的生活方式;对于行业而言,终将推动AI从"锦上添花的助手"转变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随着更多玩家加入,AI to C的入口争夺,才刚刚拉开序幕。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董晗萱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