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4人出自上海交大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11-21 10:18:19

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其中,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选举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两院院士中有4人出自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张万斌(化学部,1964年出生)

张万斌,男,1964年生。1985年和1988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先后任日本大阪大学助理教授和三菱化学主任研究员;2003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特聘教授/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上海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奖励。

张万斌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提出了角度调控和协同促进新策略,创制了手性双环咪唑催化剂以及联苯类和二茂钌基 P,N 新配体,开发了首例构建磷(V)手性的不对称催化磷酰化反应、双金属协同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新反应和色散力协同促进高效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多种重要手性药物和大品种香料的高效不对称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与万华化学、奥锐特药业、上海医药和万香科技等企业合作实现了薄荷醇、布瓦西坦、贝达喹啉、香芹酮和系列檀香等手性药物和香料的高效工业化合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包括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等顶级化学期刊在内的SCI论文逾3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逾50项。

具体而言,团队开发的系列手性催化剂成功应用于抗疟药物青蒿素、抗结核药贝达喹啉、抗癫痫药布立西坦等的高效合成,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其中青蒿素合成技术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贝达喹啉工艺使合成成本降低90%以上。在香料领域,攻克L-薄荷醇工业化生产难题,助力万华化学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不对称催化生产工厂,打破国外垄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961年出生)

房静远 ,男,1961年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化科学院院长,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仁济安徽医院执行院长,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我国,胃肠癌发病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前列。房静远教授是我国消化病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从事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工作三十余年,在胃肠癌发生预警、早诊和预防及综合治疗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他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开创性地发现了分析肠菌可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和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一定的预防胃肠癌的作用并被写入临床指南,系统地阐明了肠微生态等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迄今,他的两项成果被美国经典教材《Sleisenger and Fordtran’s胃肠病学》第11版(2021年版)所引用,并且连续6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评2023年和2025年“科睿维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2024终身科学影响力全球前2%科学家”。

基于以上重要学术贡献,房静远教授牵头制订7项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胃肠癌前疾病诊治指南共识,并以第一完成人获2008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被评为中国医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带领仁济消化学科连续5年在复旦专科排行榜居全国首位。

在胃肠癌发生机制、预防和诊治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房静远教授以独立通讯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Cell、Cell metab、 Cell Host Microbe、Nat Microbiol、Nat Rev Clin Oncol、Nat Rev Microbiol、 Lancet Oncol、Lancet GH、Cancer Discov和Gastroenterology等期刊。所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获成功转让。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

上海交通大学张文军(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963年出生)

张文军,男,1963年10月生。首批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IEEE Fellow、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指导教师。主要从事图像通信与数字电视、宽带无线传输、系统芯片设计等方向的技术研究工作。1984年、1987年和198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分别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至1993年在德国飞利浦通信工业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工作。主要学术任职包括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数字电视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图像通信与网络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兼职包括:IEEE Shanghai Section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副主编、上海市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为我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长期专注于数字电视广播的系统和标准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国家高清电视样机系统研发工程总体组组长、数字电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和基金委数字媒体通信创新群体带头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我国电视广播数字化进程的成功开启、首个地面数字电视强制性国标的确立及广泛应用网络化时代广播与宽带网协同传输机制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和持续性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963年出生)

孙宝德,男,1963年4月生。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1993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曾多次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和省部级奖项,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发表 SCI 论文 400 余篇,他引 7000 余次;授权发明专利 200 余件(含国际专利 20 余件)。

孙宝德教授在铝合金纯净化与微细化、高温合金大型铸件精密成型等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揭示出熔体中微细夹杂物的电磁分离新机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澄清了铝合金中TiB2粒子形核机制的争议;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6N高纯铝提纯设备并实现产业化;提出大型铸件缺陷形成机理与精度控制方法,实现浇注系统设计和精度控制从经验模式向理论模式转变,为航空发动机研制出关键部件的精密铸造技术,试制的铸件获得成功应用。主持973项目、863项目、大飞机重大专项材料项目、配套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大科学仪器项目等项目50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和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