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出炉!复旦两位科学家入选→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1-24 14:19:11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今天(11月24日)上午,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揭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郁金泰、复旦大学化学系/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教授张凡成功入选。

“新基石研究员”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由腾讯公司出资,旨在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遵循“科学家主导”的原则,重在选人而非选项目。

截至2024年底,共有两期104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基石研究员,获得为期5年的科研经费资助。其中,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沈维孝、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基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教授雷群英、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脑智研究院教授彭汉川等7位科学家入选。

本次入选的两位复旦科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恭喜他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郁金泰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郁金泰教授长期深耕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精准防诊治研究,基于大型社区与临床队列,通过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大数据+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新范式,绘制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图谱并牵头制定循证预防国际指南,发现血浆gfap可提前15年精准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找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解析其潜在致病机制。

复旦大学化学系/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

创新学院教授 张凡


“科研无捷径,挫折非但无法令我们偏移航向,反令那份探索的初心愈发坚定,在长夜里散发微光。”

张凡教授长期专注近红外发光探针的设计合成、生物医学分析以及近红外成像仪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他建立了一套调控近红外探针波长、亮度和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的理论方法;实现了活体深组织下高时空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生物成像新策略;所提出的近红外化学探针光学性能调控新思想和活体深组织成像新方法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跟踪研究,推动了近红外光学成像领域的快速发展。荣获了科学探索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会士等荣誉。

人才工作办公室

邱洁心

责 编

雷蕾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