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自身的终极前沿,脑机接口被视为下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终极疆域”,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陶虎正以其独特的“奋勇争先”实干家精神,带领团队将脑机接口的科幻图景逐一变为惠及民生的现实。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抉择:从“论文”到“产品”的价值重塑
走进脑虎科技位于上海的总部,创始人陶虎刚刚结束一场技术研讨会,这位16岁便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天才”,拥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学位,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学者,在2024年底做出一个决定:辞去“铁饭碗”,全身心投入脑虎科技的产业化征程。
“我并非从科研走向创业,而是从已知走向更大的未知与可能;从实验室里确定的光,走向人类智能边界更广阔的尽头。”陶虎的创业之路,源于对“科研落地”的执着追求,“当前这个阶段,将科研成果落地为实际产品,相比发表论文,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这份“破釜沉舟”的抉择,源于他让技术“真正解决患者痛苦”的初心,也开启了他从国家科研“深耕者”到产业“破局人”的关键跨越。
破局:“蚕丝蛋白”背后的中国智慧
面对国际上主流的“深部植入”路线,陶虎没有盲目,而是基于对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开创性地提出了更注重安全与多脑区协同的“柔性皮层植入”方案。
“我们的核心使命,是解决脑机接口中信号精度与大脑损伤之间这个根本矛盾。”陶虎解释道。他所追求的,是在接近无创的前提下,实现接近有创的性能。这条“柔性皮层植入”路线,如同先看清大脑这个“城市的全貌”,再决定如何行动,在安全性与多脑区协同信号采集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形成了脑机接口的“中国方案”。为此,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柔性电极材料”这一核心难题,创新性地采用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成功研制出超柔性、高密度的256通道μecog电极阵列,实现了“高通量、高分辨率、低侵入”的三重技术突破。
![]()
务实:在资本喧嚣中坚守技术护城河
身处风口行业,陶虎最大的焦虑并非来自技术攻坚,而是行业乱象和过度炒作。“我最担心脑机接口重蹈‘元宇宙’的覆辙,在技术尚未成熟时被资本过度包装,导致公众期待落空,真正扎实的技术反被埋没。”他直言不讳。
因此,他对资本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强调“钱要烧在技术上”,坚决警惕那些依靠营销和资本规模的“模式驱动型”烧钱路径。在他看来,脑机接口最核心的护城河,永远是技术壁垒。
这种务实也体现在公司的运营上。他透露,公司目前仍处于高投入阶段,研发支出占总支出七成以上,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八十余项专利。
攀登:攻克“安全、可靠、优越、通用”四座大山
“设备不仅要能长期稳定工作,更要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非它不可’的绝对优势,并最终能适配多种应用场景。”谈及技术发展的核心难点,陶虎展现了科学家特有的严谨,“脑机接口要真正走向应用,必须同时翻越安全性、可靠性、优越性与通用性这四座大山。”
脑虎科技的产业化路径清晰地体现了这一思路——“由重到轻、由病到健、由人到超人”。先聚焦于为完全失能者(如渐冻症、高位截瘫等)提供解决方案,再逐步拓展至重症、轻症,最终实现为正常人群的功能增强。
“技术要落地才有用”是陶虎常挂嘴边的话,在他的带领下,脑虎科技以惊人的速度跑出了临床转化的“加速度”:从2023年成功完成256通道柔性深部电极人体术中植入手术,首次记录到人类单神经元信号到2024年实现全球首例“实时汉语解码”,让失语患者重获“心声”;再到2025年助力癫痫患者精准操控复杂游戏……目前,脑虎科技是全球唯一同时实现汉语言和运动解码的脑机接口企业。
![]()
赋能:与黄浦的一场“双向奔赴”
企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所在地精准的土壤滋养。2021年,陶虎将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市黄浦区。
为支持脑虎科技这样的重点企业,黄浦区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宗旨。在企业服务中,黄浦区构建“1+1+1”的服务团队,通过走访、沟通及时响应企业需求,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在经济服务方面,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还根据每家企业的特点定制了包括服务、政策、融资、人才等多形式的特色服务。
针对以脑虎科技为代表的脑机接口企业融资需求迫切的特点,黄浦区积极联动金融资源,支持股权融资,并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此外,通过构建覆盖人才落户、安居、医疗、教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企业吸引和留住核心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
未来:打造通用的“脑机操作系统”
展望未来,陶虎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未来三年,脑虎科技的重点是打造一个能让使用者实现独立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的通用型脑机系统,并配套自研的操作系统。
“避免单一功能局限,提升临床实用性和用户体验,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核心。”陶虎说。这意味着,技术将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而是成为一个真正赋能于人的、完整的“外挂大脑”。
“大家觉得我最大的天赋是聪明,但我知道,我最大的天赋是刻苦。”过去20年,陶虎几乎未曾休息一天,这位江西籍的科学家唯一的“放松”是吃一碗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重油重辣南昌米粉。这个简单的习惯、这份近乎极致的专注与坚持,诠释了“奋勇争先实干家”最内核的精神特质。
记者 /朱影影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朱影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双11”刚过,这家商场凭啥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出1.01亿?
2. 黄浦公安高效疏散大客流,保障音乐节平安有序
join us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