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别装了,AI巨头们!谁在卡脖子,谁在割韭菜?这张图一目了然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智元 时间:2025-11-25 14:14:42


新智元报道

编辑:KingHZ

卡内基梅隆揭秘美国AI产业链:谁能扼住AI的喉咙?

OpenAI和迪士尼如何捆绑,AMD、软银和英伟达究竟在下哪盘棋?

卡内基梅隆大学刚刚抛出一颗「产业核弹」:首个系统刻画数据、算力、模型、资本乃至人才流向的AI供应链数据集。

谁控制上游瓶颈?谁掐住了全球AI产业的咽喉?

这一次,资本、科技与权力的真实版「关系网」被摊在了阳光下。


传送门:https://aisupplychains.org/

AI产业链,洞察产业机密

AI供应链描述了AI模型、数据和工件如何在上游生产,以及它们如何在下游进行适配和使用。

为了构建数据集,研究者抓取了数千篇文章、新闻稿、SEC文件等,并继续每周更新。


供应链上游的市场集中度创造了瓶颈,这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中断时出现连锁故障。

它也可能助长垄断行为,少数大公司可以随心所欲地设定价格、合同条款等。


这些数据可用于发现AI组织之间的密切财务关系,包括相互投资和循环投资。

还可以追踪AI在下游各行业的使用与采用情况。

➡️这有助于追踪AI的危害、同质化等问题。


然而,尽管AI供应链在整个生态中愈发居于核心位置,它依然难以被清晰地描绘与分析。

市面上的行业报告多半只点名关键机构,却鲜少刻画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依赖。

这个项目正是为弥补这一缺口:通过绘制AI供应链,考察各类参与者如何互动。

弄清这些关联,有助于展开数项关键分析:

瓶颈与行业韧性AI行业倚赖若干关键投入(算力、数据、人才等)。所谓瓶颈,即链条中依赖度极高的节点,会为AI产业带来脆弱性。

创新与治理要制定有效的AI政策与治理机制,必须看清知识、资源与能力在生态中的流动。理解上下游依赖,是设计有关算力、信息披露、责任归属与安全监管等干预措施的基础。

市场集中度与竞争格局供应链的绘制能揭示市场力量聚集于何处,也能看出生态中不同层级的竞争如何演化。

战略性洞察对供应链的系统性视角有助决策者追踪生态演变,识别关键节点,预判战略优势的转移。把资本、人才与能力的流动脉络理清,方能更好预测、并更有效地介入。

百年AI,终成产业

AI的孕育与落地,前后近百年。


然而自从大语言模型问世,AI产品与服务便如井喷般涌现。

LLM让人们能用自然语言与AI互动,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让更多人得以接触,也推动了它走向主流。

蓬勃发展的AI产业催生了所谓的「AI供应链」:

一个由众多组织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共同参与AI系统的研发、部署与使用。

链中有云服务商、数据策展方、可观测性平台、模型开发者、企业用户等等。

一般而言,向他方提供产品或服务者为上游,承接的一方为下游。

依此看来,这条链最上游可追至人工标注员与反馈提供者,最下游则延伸到各类AI应用的终端用户。

AI产业走向成熟

AI供应链本身的出现,意义重大。

过去,AI与机器学习系统多半在企业内部完成,或由少数机构独立承担:团队自行收集数据、自行训练模型、自行搭建基础设施。

随着部分环节开始外包(如数据集采集),Amazon Mechanical Turk、Scale AI等数据服务应运而生。

如今,随着AI行业的迅猛扩张,专业化公司开始接管研发流程中的各个独立环节。

这种拆分带来更高的专业度与效率,既标志着行业走向成熟,也为创新与竞争打开了新的空间。

如果我们看不清AI供应链,就只能在技术神话与商业宣传之间被牵着走;

一旦把这条链条摊开——谁在制造瓶颈,谁在攫取超额收益,谁在把风险层层转嫁,就无处遁形。

未来的AI治理,不应只盯着某个「出事的模型」,而必须对整条供应链问责:

谁提供了算力与数据,谁推动了落地与扩散,谁从中获利,谁承担后果。

只有当监管者、研究者和公众都学会沿着供应链追问,AI 才有可能从「少数巨头的权力机器」,变成「多数人共享的基础设施」。

参考资料:

https://aisupplychains.org/project

https://x.com/cen_sarah/status/1987956473570508893?s=20

秒追ASI

⭐点赞、转发、在看一键三连⭐

点亮星标,锁定新智元极速推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