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这场银行系为主导的“注资潮”,或是寿险业资产负债表重塑的开端。
![]()
寿险业今年业绩“炸裂式”狂欢已逐渐远去。
自2024年9月末以来,A股进入一段持续反弹期,科技股的轮动、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以及市场风险偏好的整体改善,使得2025年前三季度的行情具备了明显的“牛市第二波”特征。
上证指数一度重新站上3600点,沪深300指数累计涨幅超过15%。
业内人士估算,截至今年三季度,寿险行业通过权益类投资累计获得约5000亿元浮盈,成为今年净资产回升的最大来源。与此同时,在IFRS17的过渡期内,多家寿险公司对存量债券资产进行了重分类,将部分“持有至到期”或“摊余成本计量”资产转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而一次性释放历史浮盈超过2000亿元。
事实上,资产端带来的增值收益,正被负债端更为显著的成本压力所抵消。
业内预计,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使得寿险公司在2025年第三季度补提责任准备金规模约3000亿元。
同时,受市场利率上行影响,寿险公司持有的债券资产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产生约2000亿元浮亏。综合来看,负债端准备金补提与债券资产浮亏合计吞噬超5000亿元资产价值,与资产端带来的7000亿元增量收益相抵后,寿险行业净资产才呈现出约2000亿元的正增长。
![]()
这意味着,今年寿险业净资产的回升,几乎依赖市场带来的暂时性浮盈。如果权益市场进入震荡甚至回调,那么今年的结构性矛盾将在即将到来的2026年无处隐藏。
最先迎接结构性压力的,恰恰是长期被视为“有母行兜底”的银行系寿险公司。
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与光大永明,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最急需增资的机构。若这些公司无法及时完成增资,将在面临净资产快速缩水的局面,甚至出现净资产为负的可能,进入实质性资不抵债阶段。
![]()
银行系险企在过去几年里快速扩张,总资产普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在新准则和利率下行背景下,净资产表现却普遍承压。
建信人寿2024年净资产从2023年初超百亿元骤降至48亿元;农银人寿2024年净资产亦从114亿元降至56亿元;中银三星2025年三季度净资产仅13亿元,较2024年的59亿元大幅下降,且2022年也曾从31亿元骤降至17亿元,净资产波动显著;光大永明在净资产从50亿元降至2022年的33亿元后,回升至2024年的55亿元,2025年三季度据了解出现进一步下降。
2025年以来,多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已率先启动资本补充工作。
其中,中信保诚人寿完成 25 亿元增资,注册资本由 48.6 亿元增至 73.6 亿元;中邮人寿完成 39.8 亿元增资,注册资本由此提升至 326.43 亿元,并推进 2024 年底获批的不超过 50 亿元永续债发行工作;工银安盛在今年发行 70 亿元永续债,主要用于补充资本以增强偿付能力。
此外,建信人寿已在 2024 年 12 月完成 40 亿元资本补充债发行,农银人寿则在 2023 年发行过 20 亿元永续债。
银行系寿险在今年成为行业压力的“首发样本”,并非偶然。
它们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在提高,而新准则下负债端的重估直接导致净资产被不断侵蚀。
与此同时,银行系的优势也在此时显现。母行拥有更强的资本补充能力,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规模注资或通过资本工具补充偿付能力。
银行系寿险只是这一轮补充资本浪潮的先行者,非银行系的公司则更多依赖市场化融资能力。
资本补充并非仅仅是对短期压力的应对,更意味着寿险行业商业模式的深刻变化。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资产负债两端同步呈现波动,利率下行则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负债成本的基本结构,使得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厚度,而不再依赖规模扩张。
过去那种依靠渠道优势与规模累积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寿险行业的“资本驱动型”趋势将更为明显。
若将整个行业置于未来三年的时间框架来看,这场银行系为主导的“注资潮”,很可能只是寿险行业资产负债表重塑的开端。
利率趋势性下行、新准则的全面实施以及市场波动的结构性增强,将推动寿险公司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本结构、投资策略和负债管理逻辑。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将在资本厚度、风险缓冲能力与负债管理能力的综合比较下重新排列。(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