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多的申报与评审,11月24日,王志珍、施一公、张杰、潘建伟、杨学明、卢煜明6位院士齐聚北京的2025年(第三期)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发布会现场,宣布了本次入选的35名杰出科学家名单,并现场接受了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
这份名单能够出炉,除了作为项目评审的6位院士的参与外,还有许多海外专家在过去两天里从世界各地飞赴北京参加评审。临近年底,在一年最为繁忙之时,为什么一份名单能够让如此多的院士专家们齐聚一堂?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感受到,这些科学家所看重和期待的,是有可能改变和助推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力量。
![]()
6位院士在新基石研究员名单发布会现场接受记者提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摄
让科学家静下心来瞄准前沿课题,做出颠覆性工作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个‘奇迹’,新中国历史上可能第一次做这样的尝试——采取社会力量资助,资助力度最大,聚焦基础研究中的自由探索这样一个稀缺的领域。”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施一公说,“中国基础研究在过去10到15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今年新入选的研究员非常优秀,在本领域都处于最前沿,期待他们放手一搏,瞄准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足够原创性的成果,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具体来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项目资助类别分为实验类和理论类,资助期为五年,其间实验类每人2500万元人民币;理论类每人1500万元人民币,期满可申请续期资助。
对于评选标准,施一公介绍,前期初审阶段为“百分之百海外评审”,“我可以告诉大家海外评委的意见非常直截了当,直接评论这个研究是否在领域前沿,是否有原创,这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评审一个非常大的特点。而终审阶段,海内外评委聚集一堂。过去两天里,许多海外专家从世界各地赶赴北京,进行了两天认真的评审,这样一种评审方式在国内目前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实际上是“选人不选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学明对此解读称,“之所以这样设置,就是因为我们充分尊重‘从0到1’的科学探索风险极高,难于规划,耗时漫长的客观现实,并通过这样的机制对研究员们进行长期稳定灵活的支持,让他们能静下心来瞄准最前沿的课题,做出颠覆性的工作。”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这个项目开始实现之前,我一直在想,它会不会真的实现,原因非常简单,基础研究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马上可以转化的,它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觉得要让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看到对社会潜在巨大推动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没有宣传点。”施一公对此评价道。
对于积极参与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潘建伟告诉记者,这源于“我们自己特别大的梦想,我们总希望国家能够更好。基于这么多年的理解,国家真正能够好最重要的,是像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讲的一样,‘科技可以极大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作为科委会的成员,我们在规则建立的过程当中,反复地问我们自己,能不能把那些将来有望对世界科学做出真正重大贡献的人挑出来,这是我们科委会成员在过去的工作当中和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要努力去做的。”
“我们希望选出最优秀的一批中青年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对于他们将来的突破,我本人或者我们科委会成员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对他们寄予厚望,相信新基石研究员一定会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计算机、生物和医学领域有重大突破,具体有什么突破,你们可以拭目以待。”施一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做更好的科学,而不是为了发一篇文章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到场的院士也均是崇尚创新的代表性科学家。如施一公创办的西湖大学探索了新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机制,而杨学明研究了近10年分子光谱学,博士后期间决定转向研发科学仪器,亲历了研究方向的转向,崇尚挑战精神。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如果经过十几二十年,中国基础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改变,世界上一些重要科学贡献来自新基石研究员,他们推动了其他人也做得更好,让他们也想入选(新基石研究员),这样一个局面的出现会是历史性的。”施一公说。
“人的一辈子时间并不长,我的人生经历了中国科学发展最快速的时期,而我的上一代没有这个经历,我感到非常幸运。作为一个相对资深的科学家,我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基础科学做一点回馈。”杨学明说,“当前,我们科学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应该追求的到底是发更多论文,还是真正解决科学问题。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经历或理念,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真正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为年轻人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希望比我更年轻的人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够来帮助他们做更高水平的科研工作。”
对于如何让中国的科学发展更好,杨学明以自身熟悉的科学仪器领域进行了举例,“科学仪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值里大概4%左右,但它影响各个行业的发展,所以要做引领性、突破性的科学,没有新的科学仪器往往是空谈。人才培养方面,做科学仪器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文章也许刚开始时发得比较慢,所以在评审完全以论文为导向的时候是吃亏的。在这一情况下,怎样能够给到一些科研优秀但文章不多的人才更好地发展和支持,在我们的评估体系里是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这个问题有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支持,去发展最新的、最原始创新的科学仪器。”
谈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十五五”时期的科学发展,杨学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从相对比较低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达到了当前水平相当不容易,“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我期待‘十五五’取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觉得我们的资源更丰富了。”
“我们对科学的理解也更深了,比如说怎样做更好的科学,而不只是发一篇文章,我觉得更多的人追求这件事情本身就会推动科学的发展。我想,我们中国科学家肯定会有更多的科学突破,这是毫无疑问的,也希望经过未来5年10年的努力,我们的科学发展真正达到世界的最高水平,有更多的引领性的工作,来推动我们整个基础科学的发展。”杨学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记者联系邮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