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31.6万亿元,呈现规模与收益同步上升的态势。利率持续下行推动居民资产从传统储蓄向净值化理财产品的迁移,成为理财规模扩张的核心动力,银行理财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本刊特约 方斐/文
继9月银行理财规模收缩后,10月迎来四季度恢复增长阶段。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截至10月月末,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31.6万亿元,环比9月增加0.8万亿元,环比上升1.16%,同比上升7.5%。考虑到部分产品净值披露遗漏等原因,估计实际银行理财规模又恢复到近33万亿元的高位。
银行理财市场近期呈现规模与收益同步上升的态势,主要由三个因素共同推动:第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促使居民资金从储蓄向理财转移;第二,理财子公司作为市场主力,通过“固收+”策略配置部分权益资产,有效把握了股市阶段性机会,而信用债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与量化策略的应用,进一步助推了收益提升;第三,在利率下行和汇率波动的背景下,企业理财需求持续释放,为市场规模扩张提供了额外动力。
对于四季度银行理财规模走势,业内普遍持乐观预期。在低利率环境与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背景下,“存款搬家”趋势预计仍将持续,将为理财规模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市场规模有望维持稳步增长。不过,广谱利率下行会收窄票息收入空间,且监管趋严限制了部分传统稳估值手段,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长期收益中枢呈现缓步下移态势,市场或将呈现“规模增、收益缓”的特征。
四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将呈现两大鲜明特征:首先在规模方面,扩张节奏预计“稳中有缓”,短期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仍具增长动力,但长期受低利率环境和资管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增速可能逐步放缓;其次在收益方面,整体收益率中枢面临明显下行压力,结构性分化将更加突出,纯固收产品收益受市场利率制约显著,“固收+”产品通过多元配置有望实现收益适度增强。
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
从产品结构来看,10月全市场理财存续产品仍以固收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现金类产品存续规模为6.62万亿元,环比上升0.45个百分点;在固收类产品中,最小持有期型、封闭式和日开型占绝对比重,存续规模分别为9.87万亿元、5.95万亿元和3.91万亿元,环比分别变动1.06个百分点、2.78个百分点和1.57个百分点。
从市场演变趋势上看,2024年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收缩,而最小持有期型、日开型等固收类产品的规模维持稳步扩张,折射出投资者在流动性与收益性诉求间的动态平衡。
受2024年2月理财通道类协议存款划入“同业存款”的监管新规、4月“手工补息”禁令的影响,现金管理类产品借助保险资管配置高息协议存款的路径遭封堵,收益率中枢显著下移;叠加2024年12月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倡议的落地,进一步压低其同业存款配置利率,收益率中枢持续下行。在此背景下,兼具申赎灵活性与相对收益优势的固收类产品,成为资金迁徙的主要方向。
从收益表现来看,10月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以上升为主。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10月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录得1.29%的收益,环比下降2.73个基点;同期货币型基金近7日年化收益率报1.16%,环比下降5.93个基点。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基金的收益差为0.13%,环比上升3.2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与货币基金的收益差呈趋势性收敛:2024年以前,二者利差长期维持在20-30个基点附近,伴随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中枢的加速下移,当前利差已收窄至10-20个基点附近,映射出资管行业监管框架统一进程中套利红利的消散。
10月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以上升趋势为主。现金管理类产品10月年化收益率报1.33%,环比持平;固收类产品10月年化收益率录得2.99%,环比上升1.68个百分点。固收细分品类中,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09%,环比上升1.6个百分点;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为2.97%,环比上升1.69个百分点。
在央行重启国债买卖、股债跷跷板效应减弱、权益市场震荡整固等因素的作用下,10月债市情绪有所回暖,从而对理财产品收益构成一定的支撑。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10月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率为3.1%,环比下降2.3个百分点,信用利差环比同步收敛0.6个基点。
从运行逻辑上看,破净率与信用利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源于理财资产端仍深度绑定信用债票息策略——当信用利差走阔时,底层资产价格压力通过净值化机制向产品端传导,形成螺旋式负反馈。通常而言,当破净率突破5%、信用利差调整20个基点以上时,理财产品负债端或面临赎回压力。
理财规模增长仍有动力
总体来看,尽管10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有所下降,但理财产品谱系的三大特征保持不变,业绩基准则延续多数下调的趋势。
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10月理财公司新发产品规模环比下降,符合季节性特征。季末通常为理财产品新发规模的阶段性高点,这一现象或主要源于以下诉求:一是对冲存续规模回表压力,冲刺季度考核目标;二是衔接季末集中到期产品,通过新发完成资金滚续;非季末时间节点的新发规模通常偏低。
长期来看,银行理财规模呈现“季末收缩、季初回升”的特征,核心驱动因素是季末理财资金的“回表”需求。为满足母行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等监管指标,理财公司通常将理财产品到期日集中设置在季末,促使资金阶段性回流表内;而进入季初后,理财公司通过发行新产品承接这些回流资金,规模随之回升。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增长预计将获得多重动力支撑:一是“存款搬家”趋势有望延续,理财产品相较存款的收益优势继续吸引居民资产配置优化;二是理财公司正通过渠道下沉、服务优化与产品创新不断拓展市场深度;三是若公募销售新规实施,公募基金短期持有成本上升,部分追求流动性的投资者或转向赎回费率更具优势的银行理财,进而提升其相对吸引力。
具体来看,10月新发产品谱系呈现以下三大特征:第一,在投资性质端,固收+产品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发规模为2335.47亿元,高于纯固收产品668.85亿元的规模,低利率环境倒逼机构加速布局多资产、多策略,以破解困扰许久的“收益荒”。
第二,在期限类型端,1-3年期产品以1385.18亿元募集规模占据绝对优势,中短期产品(3-6个月、6-12个月)分别募集904.9亿元与474.56亿元,反映出机构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负债端拉长久期的倾向。
第三,在运作模式端,封闭式产品以2863.88亿元发行体量持续领跑市场,其资金锁定期限特性有效支撑资产负债端久期匹配,并在平滑净值波动方面具备独特的制度优势(封闭式与现金管理类产品可有条件适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
从业绩基准来看,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延续下调趋势。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10月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多数延续下调趋势,折射出理财公司对利率中枢长期低位运行的定价共识。在新发规模较多的1年-3年(含)、6个月-1年(含)、3个月-6个月(含)三类期限中,10月纯固收产品新发业绩基准均值分别为2.29%、1.89%和1.7%,较9月环比分别下降21个基点、18个基点和21个基点;固收+产品业绩基准均值分别为2.56%、2.23%和2.08%,较9月环比分别变动3个基点、-7个基点和-1个基点。
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封闭式理财产品的达标率为85.03%,较9月环比下降1.19个百分点;10月定开型理财产品的达标率为61.92%,较9月环比上升7.16个百分点。1个月以下(含)、1个月-3个月(含)产品的达标率相对其他期限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或主要源于短期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资产配置灵活性和更合理的基准设定,使其在波动市场中更具优势;而长期限产品受利率波动、再投资风险和基准设定偏高等因素的影响,达标难度较大。
规模增长和业务创新的平衡
目前银行理财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规模增长和业务合规创新的权衡。一方面,出于维持净息差的综合考量,银行重视中间业务收入,从“卷表内规模”到“卷财富中收”导致银行理财规模诉求仍然较强;另一方面,“规模情结”下理财公司不正当竞争做法迭出,部分理财子公司持续研发出新的“套利手法”,包括前期已被叫停的平滑信托、理财壳产品“打榜”、收盘价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绕开“资管新规”的操作模式;也包括最近媒体报道的“超级货币”、专户T-1估值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违背了资管新规的政策导向,也会导致新老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理财的转型一直在持续,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居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宏观背景下,银行理财规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6年规模将提升至35万亿-36万亿元。低利率环境推动居民资产从传统储蓄向净值化理财产品的迁移,成为理财规模扩张的核心动力。
从产品发展趋势来看,行业将更加注重场景化产品布局,围绕用户全周期需求打造爆款模式。短期聚焦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流动性与收益优化,中长期则重点拓展教育储备、养老规划等场景,以特色功能增强客户黏性。
随着监管对存款“手工补息”的规范,企业客户对标准化理财产品的需求逐步显现。理财机构可针对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需求,开发期限灵活、收益稳健的专属产品,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纯债型理财产品在理财体系中继续扮演压舱石角色,规模预计逐步企稳。产品策略上将继续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配置以控制波动,同时适度增加定开型产品架构,平衡流动性与收益增强。
未来,多资产策略将成为理财业务重要的增量方向。通过在固收基础上配置权益、衍生品等资产,在控制整体波动的前提下拓宽收益来源,契合客户对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
从资产配置轮动角度来看,理财资金对ETF品类的配置意愿将持续增强,重点覆盖信用债ETF、股债混合型ETF等品种。这类工具化产品具有高透明度、低费率及良好流动性的特点,交易和配置皆可,便于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除传统权益资产外,理财资金将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投资边界。跨境资产、可转债、公募REITs、贵金属及商品等另类资产将逐步纳入配置范围,助力分散风险并捕捉跨市场机会。
此外,理财机构将加大与公募基金等机构的合作,通过委外、投顾等形式引入主动管理能力。此举既可弥补自身在权益、衍生品等领域的投研短板,也能提升整体资产的配置效率。
理财子公司牌照准入有望进一步放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将迎来设立机会。这将促进区域理财市场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普惠性。部分理财子公司将继续新设设立专业子公司(即“理财孙公司”),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这类机构借鉴海外运作经验,可聚焦多资产配置、财富投顾等专业领域,形成特色化能力,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演进。
为实现规模扩张与收益稳健的平衡,理财子公司需从两个方面发力:第一,在资产配置上,巩固固收资产压舱石作用,同时提升多元化水平,加强多资产、多策略运用以获取长期稳定回报;第二,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精细化与客户适配性,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差异化选择。此外,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帮助其理性看待收益波动、建立合理预期,对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上,理财子公司应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基于自身实际以及机制优势,加快推进投研体系的升级,特别是面向更大范围的市场和更加多元化的资产,提升投研能力。二是基于投研能力升级,稳妥推进产品创新能力提升。三是随着AI+行动计划的实施,稳妥推进数字化运营与管理能力。四是继续强化全方位风险防控与管理能力。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11月15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