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阿里,解构AI技术霸权

IP属地 中国·北京 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11-27 20:13:2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阿里巴巴必须要有一个AI原生的C端超级入口。”

这是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做出的战略判断。

就在今年11月,这一判断化为名为“千问”的App,以惊人的速度闯入市场。

公测一周,“千问”App下载量即突破1000万。而这一增长速度已经超越ChatGPT、Sora、DeepSeek,成为截至目前增长最快的AI应用。

此前,字节豆包、DeepSeek等先行者已经以亿级月活构筑护城河,阿里大规模发力C端显得有些晚。但当下的AI to C市场仍有空间留给后来者,潜力指向那些能提升效率的“生产力型AI”。

产品只是形式,背后是企业积累的数据、算力与生态资源,当然也包括巨额的资金投入。阿里最新财报显示,过去四个季度在AI+云资本开支达1200亿元,截至9月30日季度净利润同比腰斩。

尽管面临技术整合与利润承压的短期阵痛,但阿里战略选择已清晰表明,在AI重塑生态的临界点上,没有任何巨头甘愿缺席。

AI入口争夺白热化

11月中下旬,AI赛场迎来几位重量级选手的强势出击。

阿里巴巴推出“千问”APP,由原“通义”App升级改版而成,搭载阿里自研的Qwen3系列大型语言模型。公测一周,下载量即突破1000万。

紧接着,蚂蚁集团发布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支持“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上线仅4天,下载量破百万,2天后再破两百万。

AI toC的市场又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阿里系的战略转身。过去两年,字节跳动的豆包、腾讯的元宝、百度的AI搜索、DeepSeek等产品已率先在C端站稳脚跟。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AI应用市场报告》,当前市场已形成三强格局:字节豆包月活1.72亿,DeepSeek达1.45亿,腾讯元宝以3286万位居第三。相比之下,原通义APP月活仅306万。

阿里为何在此时全力押注C端AI入口?吴泳铭的AGI三阶段论提供了答案。

吴泳铭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划分为“学习人”、“辅助人”和“超越人”三个阶段。当前,大模型能力已从早期模仿人类语言的“学习人”阶段,迈入能够理解任务、调用工具、执行复杂指令的“辅助人”阶段。

这一判断构成了阿里发力C端市场的基石。

另一方面,C端市场真正的爆发点不在“娱乐化AI”,而在“生产力型AI”,这也是当前C端应用略显薄弱的地方。因此,无论是“千问”还是“灵光”,都在强调其“可用性”。

例如,蚂蚁“灵光”的标语是“把复杂变简单的AI伙伴”,尤其是“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的功能,展现了AI能为用户做得更多。

“千问”的标语也是“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目前,千问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办事能力,比如一句指令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制作成几十页的精美PPT。更远的未来,千问APP的战略目标是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从PC互联网的浏览器、移动互联网的APP商店,到如今AI时代的智能助手,大厂争夺C端入口的逻辑似乎一脉相承,本质是对未来流量分配权的争夺。当AI能够直接理解用户需求并完成服务交付时,控制入口就意味着控制了整个服务生态的起点。

一些大模型厂商已经在尝试利用好入口来做业务的拓展。今年10月份,OpenAI宣布推出即时结账功能,用户无需离开聊天界面即可完成购物。OpenAI还表示,即将有超过一百万家Shopify商家加入。

豆包同样在打通电商链路。最近有用户发现,在豆包里随便聊聊护肤、家电、旅游路线,答案里会直接出现抖音商城商品卡片,通过对话直接连接交易。

在“千问”APP的设想中,未来也计划接入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

“未来一定是大模型和Agent的时代,有野心的企业,都不会错过C端布局。”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5%。

背后是全栈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入口之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的全面对抗。阿里的动作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是因为其全栈式人工智能的布局,这是阿里发力C端的重要内在支撑。

谷歌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其TPU芯片专为PaLM大模型设计,Gemini系列模型深度集成Android、Workspace等生态,近期推出的Nano Banana图像生成模型更推动Gemini APP登顶AI应用榜首。这种软硬一体的协同,使其在AI推理效率和用户体验上建立壁垒。

阿里的路径也是类似的。在模型层面,阿里已开源超过300个AI模型。其AI模型下载总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数量逾17万个,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采用的开源AI系列之一。

11月25日,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计划(AISG)宣布在其东南亚语言大模型项目中采用阿里巴巴通义千问(Qwen)开源架构,取代meta模型,中国开源技术已成为多国AI生态“技术底座”。

这既是中国开源AI模型在全球影响力版图中的一次关键突破,也是对美国AI技术霸权的挑战。

在算力层面,早在今年年初,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9月又提出新的目标,到2032年,云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扩大十倍。阿里的自研芯片也在同步进行,此前央视曝光的PPU芯片多项配置规格超过了英伟达A800芯片,已用于内部大模型训练。

西部证券分析指出,若千问用户规模放大,也将带来更高的Token调用与持续推理需求,从而继续带动AI算力与基础设施投资的进一步扩张。

至于生态,阿里背后是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与入口整合,将比OpenAI的购物研究(Shopping Research)更为垂直与闭环。

11月25日,吴泳铭在电话会上表示,基于AI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千问APP有望率先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为用户提供巨大的消费价值。

不过,挑战也同样明显。即便拥有最广泛的生态资产,千问能否真正打破各业务线之间的壁垒,实现流畅的跨 agent调度,将直接决定用户体验的上限。技术上的整合,远比战略上的规划要复杂。

除了技术瓶颈,也包括安全与合规保障。“要办事,执行的指令需要绝对正确,这就要求较高的准确度;可能涉及到支付和工业设备等,这需要绝对的安全。”卢言霞向记者表示。

虽然技术尚未成熟,但路都是在早期探索中才找到的。阿里持续的投入AI决心并未削减,反而更盛。

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云基础设施的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已经占此前宣布的三年总计划的三分之一。“从大方向上看,之前说的三年规划3800亿的投资目前看来说少了。”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

战略投入影响利润。财报显示,阿里巴巴2026财年第二季度经营利润为53.65亿元,同比下降85%,经调整EBITA(息税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降78%至90.73亿元。

阿里巴巴集团CFO徐宏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我们的核心业务收入保持强劲增长,AI收入在云外部商业化收入占比提升,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我们将利润及自由现金流投向未来布局,短期盈利能力将有所波动。”



吴泳铭表示,未来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人工智能泡沫。人工智能资源整体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阿里能否将算力优势、开源影响力与丰富的场景数据真正熔于一炉,构建出流畅、可信、智能的生活入口,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围绕AI展开的基础设施与生态之战,正在重塑阿里的未来轮廓,也将影响中国互联网下一阶段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