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桔充电更名滴滴充电,行业开始“拼体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王婷 定焦One 时间:2025-11-28 09:59:42
重 写 行 业 规 则 。

作者 | 定焦One 陈颐

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充电桩越建越密,但车主想要顺顺利利充个电,还是不容易。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同比增长54%,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同步增长53%。一桩难求渐成过去,但好桩难找成了新的痛点坏桩、占位、启动失败、支付故障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车主。

问题出在哪儿?

在一些行业观察者看来,这意味着,充电行业的规则得变了。上半场玩家忙于铺桩圈地,拼的是有没有;进入下半场,竞争核心要变成好不好,比的是稳定的服务和体验。

率先走出这一步的是滴滴旗下数智化充电运营商小桔充电:2025年11月25日,小桔充电升级为滴滴充电,并提出10个电车车主7个滴滴充电的口号。

这不是说说而已,它随之公布了两大举措:一是公开承诺97%的可用率,二是推出行业首创的跳枪赔付。这相当于用平台的信用,为用户的充电体验兜底。

根据第三方研报数据,2025年1-7月,滴滴充电的充电量份额稳居行业前三,且是前三名中份额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企业。当头部玩家明确将重心从资产规模转向用户体验,足以说明充电赛道的玩法,真的变了。

接下来,滴滴充电会讲一个怎样的新故事?

桩多了,但好用的桩还在靠抢

桩是多了,但好用的桩,还是得靠抢。开了五年电动车的王力,道出了许多车主的心声。作为一位新能源车的老用户,他形容找桩像开盲盒:APP显示有空桩,开过去却常常扑空,不是被占位,就是桩坏了,或者根本启动不了。

这不是个例。社交平台上,被占用不了付不了钱等关于充电桩的吐槽比比皆是。

回看过去几年,中国充电行业就像一场圈地运动。政策鼓励、资本入场,充电桩企业跑马圈地,桩的数量一路猛增。这个阶段,拼的是规模和覆盖。谁建的桩多,谁进的城市多,谁就能抢占先机。这确实缓解了早期无桩可用的尴尬。

但今天,只注重数量的粗放式发展已经行不通了。

一方面,全国新建公共桩的增速正在放缓。天风证券的研报显示,2024年全国新建公共桩85.3万台,同比增速下降了8.2%。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仍以54%的增速狂奔。

更关键的是,无论是纯电车主出远门,还是占比越来越高的混动车主日常补能,公共充电网络的需求基本盘依然稳固。数据显示,插电混动车型的市占率正从2022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0%,更多人加入用电大军。与此同时,天风证券的研报显示,尽管用户结构在变,但单车年均在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依然稳定在1775千瓦时左右。

这就形成了一个核心矛盾:用户离不开公充网络,但好用的桩依然稀缺。原因在于,过去行业过于追求铺了多少桩,却忽略了那些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环节。

说到底,当充电行业的基础骨架初步搭成,竞争逻辑就不再是抢地盘,而是重运营。未来能留住用户的,不是谁的桩最多,而是谁的电更好充、体验更确定、服务更安心。

四招破解充电焦虑

竞争重心变了,玩家们该如何破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摸清行业的商业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路径:

一种是重资产模式,这类玩家通过与政府、国企合作,抢占公交、物流等高频场景,靠充电服务费赚钱。

另一种是以滴滴充电(原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平台模式,靠运营和服务把分散的第三方充电站织成网络,赚取佣金和流量价值。

在行业发展初期,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一个打下了行业底座,一个验证了连接的潜力。进入下半场,如何将规模覆盖转化为优质体验,成为双方共同的课题。

于是,我们看到,重资产方开始变轻,发力线上运营;平台方则在变重,例如,滴滴充电投入资金帮商户升级硬件,共建超充网络。

行业竞争的焦点,也随之从桩的密度,转向桩与人的匹配效率。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精细化的运营能力。

那么,滴滴充电的运营打法具体是什么?它将这套环环相扣的解决方案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好找、好充、好快、好安全。

好找的关键不是桩多,而是精准决策。滴滴充电承诺3公里内就有充电站,这解决了用户找桩的痛点,但紧接着还有一个痛点:当App上显示一堆红点时,该去哪一个?

滴滴充电也给出了方案,这也正是它的差异化所在:它不只告诉你哪里有桩,还帮你决策该去哪个桩。依托滴滴出行生态的实时数据,平台能预判各区域、各时段的充电需求,智能推荐当下最优解这个选择未必距离最近,但可能是排队最短、价格最优、综合效率最高的那个。

到这一步,滴滴充电的角色已经变了,它从提供物理覆盖升级到了决策效率。

针对令人头疼的坏桩问题,滴滴充电承诺97%的可用率,并推出了跳枪赔付的保障。这背后有一套智能服务系统在实时工作,它能远程诊断核心部件,提前预警故障。

然而,比技术更深层的,是其商业逻辑的转变:滴滴充电把原本属于桩企的技术责任,转化为平台对用户的服务承诺,用自身信用为第三方服务背书,从而降低了用户的决策风险和焦虑。

在解决了找桩和可用性这些基础问题后,滴滴充电还在发力好快和好安全这两个更高维度的体验。

它所追求的快,不止于充电功率,更是从扫码到支付的全流程效率。例如,极速启动功能将行业平均40多秒的等待压缩至10秒左右。别小看这半分钟,它能让用户明确感知到效率提升。

在用户最敏感的安全层面,滴滴充电的思路是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预警。它搭建了一套名为能盾的防护体系,通过连接百家桩、百家车的实时数据,构建了更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

从好找、好充,到好快、好安全,滴滴充电的所有努力都围绕一个核心:将充电从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开盲盒,转变为稳定、可靠的标准服务,从而让整个充电体验迈上新的台阶。

决胜下半场,充电这门生意到底拼什么?

滴滴充电的这套打法,显然不止于服务升级,更是在押注行业下半场。资金与规模是入场券,但真想赢到最后,得靠更深厚的内功。纵观其布局,滴滴充电手握三张关键底牌。

第一张牌,是一套被最挑剔用户打磨出的运营体系。

我们不妨从一个细节说起:为什么滴滴充电敢承诺97%的可用率?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最早服务的是网约车司机对于这个把充电视为生产资料的用户群而言,时间就等同于收入,桩坏了、启动慢、排队久,都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损失,这也让他们成为充电市场上最挑剔的用户。

这种压力,倒逼滴滴充电必须将运营做到极致:故障响应要快、流程效率要高、桩的稳定性必须强。当这套在高频、刚需场景中打磨出的运营体系,服务于日益增长的私家车主时,可谓是降维打击。

一位经常接送孩子上课的妈妈对此感触颇深:一开始以为滴滴充电主要是服务网约车的,用过几次后发现,他们桩的维护确实到位,现在周末带孩子上兴趣班,习惯把车放在附近的滴滴充电站充电,特别省心。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开始选择滴滴充电,就是看中了这份确定性。

滴滴充电的第二张牌,是由出行入口延伸出的心智优势。

有了可靠的能力,下一步是占领用户心智。在这方面,它占了先手。对很多电车车主来说,滴滴已是打车、导航的高频应用。当需要充电时,基于同一平台的信任,选择滴滴充电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种从出行到充电的心智迁移,是其他纯充电玩家难以复制的壁垒。正如一位北京的白领车主所说,她平时打车、查路线都用滴滴这一个App,需要充电时,自然就点开了,不必在几个软件间切换。

因此,10个电车车主7个滴滴充电不只是一句口号,一次靠谱的体验,就足以让用户完成从出行用滴滴到充电也用滴滴的心智迁移。

滴滴充电的第三张牌,是一个跳出硬件竞赛的生态位。

前两张牌是立足现在的资本,这第三张牌则关乎未来。

与传统玩家不同,滴滴充电选择了一条平台化路径:它既做大蛋糕,用数字化工具和真金白银帮助生态伙伴提升效率、升级设施;也要立好规矩,用四好标准和平台机制,让整个网络的服务质量持续向上。

这种标准+网络的站位,让它跳出了单纯的充电生意,打开了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结语

未来的充电网络,绝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充电桩,而应该是一张与电网、交通网深度打通的能源互联网。

在这张网中,每个充电桩既可以是电网的储能单元,在用电高峰反向供电;也可以是城市交通的调节器,动态平衡区域的充电需求。

要调度如此复杂的系统,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交通能源大脑。这正是滴滴这类平台型玩家的核心潜力它既掌握海量的实时出行数据,又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场站与运营商。这种贯通供需两端的独特优势,使其天然适合扮演这个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中枢角色。

说到底,充电生意下半场的竞争,最终都将归于确定性这三个字:对用户,是找得到、充得上、充得快的体验确定;对行业,是运营稳定、标准统一的生态确定;对玩家自己,是模式清晰、路径明确的未来确定。

滴滴充电的这三张牌,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份确定性加注。这场从拼数量到拼体验的行业战争,序幕刚刚拉开。而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那个让用户最省心的玩家。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力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