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里的“空中飞车”场景,何时走入日常生活?今年低空经济赛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特点?
11月26日-28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常态化论坛——第七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在西安举行。论坛期间,峰会组委会秘书长、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院长马剑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但需要客观冷静地判断现实。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技术屏障、人才培养和认知误区等问题,人们期待的无人飞行器“满天飞”的未来仍有很长距离。
马剑告诉南都记者,过去一年,低空经济赛道呈现的一大特点是,各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纷纷为发展低空经济,建平台搞场景。但是他认为,在飞行器的制造、低空的管控规则等相关标准体系还未完全清晰的情况下,盲目大范围地推广低空经济是有问题的。
“比如建平台,现在每个地方在建服务平台——尤其喜欢很酷炫的数据底座,三维建模、空域分层等各类模式,但未来国家可能只有一套标准体系。”马剑说。
同时他提到,评价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是什么,目前行业也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个比较关键的衡量因素,是安全飞行时间。而数据显示,2024年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217.7万架,全年无人机累计飞行小时2666.7万小时,但很多无人机一年只飞了十多个小时,造成了大量浪费。“如果没有安全飞行小时数量,就算有再多的无人机也无用。”
当前,低空经济正日益成为激发县(区)域经济新动能、打通“空中丝路”末端脉络、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马剑看来,地方发展低空经济要结合当地特点,静下心来找到刚需场景,考虑如何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上升级,怎么撬动未来的市场需求,而不是凭空就制定产业发展框架。
“没有市场需求,一切产业无从谈起。”马剑说。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县(区)域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基建落地难、空域协调难、场景变现难、资本引入难”等共性挑战,本届峰会特设“打造空中丝路末端枢纽”高端对话环节中,提出县(区)域低空经济“百县百站百场景”破局之路行动倡议,号召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力量携手,推动低空产业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助力“空中丝路”体系向基层延伸。
谈及行业发展现状,马剑在接受南都等媒体采访时进一步指出,低空经济方兴未艾,各类宣传火热、被寄予厚望,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既有技术屏障也存在认知误区等问题,人们期待的无人飞行器“满天飞”的未来仍然漫长。
在马剑看来,无人机的发展应当多场景运行,但是现在很多场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而要实现规模化应用落地,需要进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优化现有的机制体制,强化人才梯队的培养,发掘场景尤其是刚性的场景需求,如此低空经济的业态才能发展起来。
同时马剑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也很重要。科技发展经常出现盲目跟风、一拥而上的情况,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又一哄而散了,最后落成一地鸡毛,希望这种情景不要在低空经济领域出现。
面向未来,“我们要理性判断——飞行器制造需要周期,体制机制的改变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消极等待。目前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我们方向是明确的,但路径需要探讨。”马剑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杨文君 发自西安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