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遇见小面的“加盟泡沫”要破了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下海fallsea 时间:2025-11-28 10:55:58
遇见小面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式快餐从草根生长到资本化探索的缩影,也折射出粉面品类在规模化、标准化、盈利性之间的艰难平衡。

出品I下海fallsea 胡不知

2025年11月27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408)正式启动招股程序。这是这家以重庆小面为核心品类的餐饮企业,时隔7个月后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2025年4月首次递表后,其因客单价持续下滑与翻座率波动等问题未获即时通过,此次更新招股书再战资本市场,无疑将中式快餐赛道的资本化焦虑推向台前。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遇见小面以11.54亿元营收、6070万元净利润,坐稳中国第四大中式面馆的位置,但0.5%的市场份额仍暴露着粉面赛道大行业、小公司的典型特征。从2014年在广州石牌村开出第一家店,到如今以374家门店冲刺重庆小面第一股,遇见小面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式快餐从草根生长到资本化探索的缩影,也折射出粉面品类在规模化、标准化、盈利性之间的艰难平衡。

下海fallsea通过梳理招股书核心数据、访谈餐饮行业分析师及连锁品牌创始人发现,遇见小面的招股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上市闯关记,更藏着整个粉面赛道的生存密码:在客单价与翻座率的博弈中,如何守住盈利能力?在加盟扩张与品控管理的矛盾中,如何建立护城河?在万亿中式快餐市场中,区域品牌又该如何打破增长天花板?

从单店到374家店,加盟模式撑起的规模神话

2016年第一次吃遇见小面时,门店只有十几平米,排队要排40分钟。广州本地消费者李女士的记忆,定格了遇见小面的草根起点。2014年,前腾讯员工宋奇与合伙人在广州石牌村开出首家门店,以重麻重辣+高性价比切入大学生与白领市场,凭借一碗豌杂小面打开知名度。

招股书披露的成长路径显示,遇见小面的扩张可分为三个阶段:2014-2018年的单店打磨期,仅在广州开出12家直营店,聚焦产品口味与单店模型优化;2019-2021年的融资扩张期,获得九毛九、碧桂园创投等机构投资后,启动直营+特许经营双轮模式,门店数突破100家;2022-2025年的规模化冲刺期,特许经营门店占比飙升至74.3%,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门店数达374家,其中广东地区占比超50%。

规模扩张直接驱动了营收的快速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营收分别达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7.03亿元,2023年营收同比增速高达91.6%,2024年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44.1%的高增长。净利润则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反转,2022年净亏损3597.3万元,2023年盈利4591.4万元,2024年净利润增至6070万元,2025年上半年盈利4183.4万元。

净利润的反转主要依赖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摊薄。餐饮行业分析师王莉向下海fallsea解释,2022年遇见小面门店数仅168家,供应链采购分散、管理成本高企导致亏损;2023年门店数增至263家,食材采购成本下降8%,人力成本占比从28%降至24%,叠加营收翻倍,最终实现盈利。

但盈利背后,以价换量的隐忧已逐渐显现。招股书显示,直营餐厅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的36.2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8元,特许经营餐厅从36元降至30.9元,三年累计降幅超12%。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解释,降价是为吸引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但这一策略并未带来预期的客流增长2025年上半年同店翻座率较2024年同期反而下降,公司将其归因于外卖平台推广加强导致堂食客流分流,但多位行业人士向下海fallsea指出,粉面赛道的同质化竞争才是核心原因。

遇见小面的规模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特许经营模式。截至2025年6月,其374家门店中,278家为特许经营门店,占比74.3%;96家为直营门店,占比25.7%。这一比例与同为中式快餐龙头的乡村基形成鲜明对比乡村基99%以上为直营店,2024年营收48.6亿元,是遇见小面的4.2倍。

加盟模式是中小餐饮品牌快速抢占市场的必然选择。某连锁粉面品牌创始人张磊向下海fallsea表示,直营模式下,单店投入需50-80万元,而特许经营模式下,加盟商承担门店装修、人力等大部分成本,品牌方仅需输出管理与供应链,遇见小面单家特许经营门店的品牌方收益约为年营收的8%-10%,虽然利润率低于直营,但扩张速度能提升10倍以上。

招股书显示,2024年遇见小面来自特许经营的收入达4.21亿元,占总营收的36.5%,较2022年的18.2%大幅提升。但加盟模式的风险也在逐渐暴露: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特许经营商贡献的收入占比虽降至4.2%,但部分加盟商为提升利润,出现私下降低食材标准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问题,仅2024年就有3家特许经营门店因品控问题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对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为管控加盟风险,遇见小面建立了选址审核-培训考核-运营督导的全流程体系:加盟商需通过8轮审核,接受为期30天的标准化培训,门店开业后每月接受至少2次督导检查。但张磊认为,当加盟门店数超过200家后,管理半径会急剧扩大,单靠人工督导很难保证品控一致性,这也是加盟模式餐饮企业的共性难题。

万亿市场中的分散困局与破局机会

遇见小面的招股书,无意间揭开了中式粉面赛道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与稳定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是极低的行业集中度与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中式快餐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其中粉面品类占比18%,规模超2160亿元;但前五大中式面馆经营者的合计市场份额仅为3.0%,遇见小面以0.5%的份额位列第四。

下海fallsea通过梳理行业数据发现,当前粉面赛道已形成清晰的三层梯队,遇见小面处于第二梯队头部位置,面临上下挤压的竞争压力:

第一梯队为高端化玩家,以和府捞面、马记永为代表,客单价在50-80元,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通过场景升级+品类创新打造品牌溢价。和府捞面2024年营收达28亿元,门店数超400家,其书房里的面场景定位与酸汤肥牛面等创新产品,成功吸引中高端消费群体,但高客单价也导致其翻座率相对较低,2024年同店翻座率仅为3.2次/天。

在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中,差异化是品牌生存的关键。遇见小面的客单价持续下降,反映出其差异化优势不足,未来需要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产品、场景、服务的创新提升品牌溢价。

产品创新方面,可聚焦细分品类与健康化升级,如和府捞面聚焦书房场景+高端食材,马记永聚焦兰州拉面的标准化,都形成了独特的产品定位;场景创新方面,可延伸至早餐、夜宵、零售等多个场景,打开增长空间;服务创新方面,可通过数字化会员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

区域依赖是粉面品牌资本化的重要障碍,遇见小面的广东市场依赖症表明,全国扩张需要解决产品本地化与渠道适配的问题。粉面是强地域属性的品类,全国扩张不能简单复制区域经验,需要进行产品本地化调整。王莉指出,如在北方市场推出微辣版小面,在西南市场增加酸辣粉等本地品类。

渠道适配也至关重要,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适合直营门店,下沉市场则适合加盟模式;社区店适合主打家庭客群,写字楼店适合主打白领客群。遇见小面在北方市场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渠道定位与客群需求不匹配,未来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消费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扩张策略。

粉面赛道的资本化黎明已至?

遇见小面的招股,为粉面赛道的资本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尽管面临客单价下降、区域依赖、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但其连续盈利的表现与规模化扩张的潜力,证明了粉面品类具备资本化的基础。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消费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粉面赛道将迎来集中度提升的关键期。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2030年,中国中式面馆市场的CR5将从3.0%提升至8.0%,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将显著扩大。遇见小面若能抓住这一机遇,解决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望成长为粉面赛道的龙头企业。

对于投资者而言,遇见小面的投资价值不仅在于其当前的规模与盈利,更在于其未来的增长潜力健康化产品的拓展、零售业务的放量、全国扩张的突破,都可能成为其股价增长的催化剂。但同时,也需警惕加盟管理、供应链依赖、行业竞争等潜在风险。

遇见小面的资本化之路,只是粉面赛道的一个开始。随着更多品牌进入资本市场,行业将迎来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新阶段。对于整个中式快餐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资本的狂欢,更是一次行业的升级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实现企业与行业的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