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学术圈炸了!ICLR评审大开盒,原来低分是好友打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机器之心Pro 时间:2025-11-28 10:19:09




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真正的 open review,「众神之父赐予我视野!」

昨晚不知有多少人彻夜未眠。

北京时间 11 月 27 日晚,国内 AI 社区全数炸锅。在学术论文审稿最常用的 OpenReview 平台上,一个前端 bug 导致数据库泄露,让原本的双盲评审变成了明牌。

这次的信息泄露方法简单到了极致:只要在浏览器上输入某个网址,自行替换你要看的 paper ID 和审稿人编号,你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任何审稿人的身份。你可以知道是谁给你审的论文,知道他 / 她给你打了多少分。

因为没有操作门槛,在传播开来之后,所有人都瞬间切换到了调查模式,毕竟这年头谁还和审稿人没点摩擦,终于可以「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了。

这一下子,就造就了无数惊喜、惊吓,愤怒与哀嚎。微信群里,小红书上,到处都是受害者在讲故事,有开人的也有被开的。你永远猜不到给你的论文打低分的是谁。



审稿人打低分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没能理解作者原意,有的是个人恩怨(比如组里兄弟互相打低分),更加可恶的是给低分从而给自己正在写的同赛道论文「让路」。有人就利用这次泄露事件实锤了自己曾经被打 1 分的论文,审稿人竟然在五个月后提交了另一篇论文,又不愿意 cite 作者的投稿。

很快社交媒体上就又有爆料,一些疑似恶意打低分的审稿人,在被全员开盒之后紧急大幅提高了对论文的打分。

吃瓜群众们表示,这一开盒终于把早已经愈演愈烈的 AI 顶会论文审稿矛盾推向了新的高潮。drama 到了新高度,从黑暗森林到了广播纪元。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在互联网上真的能匿名。

很快人们就发现,OpenReview 的这个漏洞是系统级的,只要替换网址里面的另一段字符,你就可以同样打开视野看其他年度的 ICLR 论文,以及 NeurIPS、ICML、ACL 等一众 AI 顶会。

众所周知,由于 AI 领域的火热,投稿的暴增,所以各家大会都面临着审稿人不足的问题,人们对于审稿水平的降低时有抱怨。在 ICLR 2026 上,已经有 Pangram Labs 做过数据分析,认为约 21% 的 ICLR 同行评审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超过一半的评审都带有人工智能使用的痕迹。

当然另一方面,也有 199 篇论文被发现完全由 AI 生成,9% 的论文中超过 50% 的文本是由 AI 生成的。

作为 AI 领域的三大顶会之一,ICLR 近年来在学界、业界关注度持续提升,2026 的大会即将在明年四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本届大会获得了 19490 篇研究论文投稿,与此同时有 75800 篇同行评审意见。

在大概周五零点,bug 被紧急修复,ICLR 终于发布了官方声明。



ICLR 表示任何使用、暴露或分享泄露信息的人都会被拒稿且常年被 ICLR 禁入,大会方未来还计划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随后,OpenReview 也给出了官方公告。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阻止部分人吃瓜的热情。似乎有人爬走了整份名单,还搞起了数据分析。有的人评选出了打分异常低的审稿人的名单。



有人基于 ICLR 2026 前 1 万篇投稿的评审结果,结合审稿人的国别(主要语言)给出了平均打分习惯。看起来国人普遍比较慷慨,韩国人相对比较严格。



按照这种速度,可能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知道今年 8 月 NeurIPS 写下「Who's Adam?」审稿意见的人是谁了。

学界、业界的大佬们也纷纷跟进这次事件,进行了点评。





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学科学教授,ICLR 理事会成员,ICLR 2025 的主席 Yisong Yue 表示,咱们现在要开个会,我已经麻了。



总的来看,此次 ICLR 泄密事件严重损害了学术公平。审稿人匿名的丧失阻碍了人们对研究的批判性输出,让作者获得了额外反击的可能,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这就让接收论文的可信度受到了影响。不过另一方面,由于原本完全匿名的审稿时而出现恶意、不负责任的评论,此次泄露事件瞬间激起的热度也值得人们思考。

不知在此之后,匿名的审稿制度是否会有所改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