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第二届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会议以“交互哲学启思,数智赋能前沿”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数智浪潮下,交互与体验设计的哲学本质、技术前沿和未来方向。
会议设置“交互哲思·AI启思”“交互前沿·AI协同”“体验与可用性·AI驱动”“系统智能·AI创新”四大核心板块,通过主旨演讲、主题报告与圆桌对话等形式,解读交互与体验设计的哲学本质与职能定位,反思该领域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洞察产业变革趋势。
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设计学科带头人娄永琪指出,当机器开始拥有智能,关于“人机共生”愿景的哲学基础、技术应用、治理规则、可能的场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切实际的实践探索。他呼吁学界与业界超越仅仅服务人类需求满足的惯性思维,正确利用人工智能和设计思维,更主动、更全面地应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领域内的领军学者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思考与研究实践。
作为中国首个交互设计专业的奠基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辛向阳教授生动演绎了何为“与AI协作”而非“被AI替代”。他强调,拥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是为了能“提出正确的问题”,从而与AI展开一场由良好意图引领的对话。他认为,意图并非静态的起点,而是在互动中流动、生长并最终走向实现的过程,这正是智能时代交互设计的核心魅力与挑战。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教授在题为《工程智能操作系统之设计创意》的演讲中,提出“工程智能”不是“工程+智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能够规模化赋能各学科的新范式。他指出:现实世界问题繁多、AI技术丰富,但真正大规模落地的案例仍有限,远未达到像Office、Visual Studio那样拿来就用。他也提醒AI带来的风险:初级岗位被替代、认知退化与注意力被算法精神控制,提出以“共生智能”用技术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让人和AI在持续互动中共同成长,而非让人被动退化。
除主旨演讲外,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意大利IULM大学、巴西马拉尼昂州联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华为人机交互实验室、中科院软件所等科研机构和World Usability Day(世界可用性日)的十余位专家,分别就新型交互界面演进、AI赋能的体验评估、人机协作与具身智能、智能设计方法与创新、生态式交互系统等主题带来了丰富的主题报告。
原标题:《与AI协作而非被AI替代,第二届交互设计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举行》
栏目编辑:陆梓华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