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来自东南亚和中东的客户变多了!对话中金公司总裁王曙光

IP属地 中国·北京 券商中国 时间:2025-11-28 10:22:46


近年来,中资投行在为中企出海搭建资本桥梁之外,也在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铺路架桥。尤其是在当下,中国资产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显著增加。

近日,中金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王曙光,这位曾经领头完成金融、能源、制造和医药等行业多起重大资本市场交易的资深专家,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投行要为客户真正创造价值,应对产业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

他还提到,金融行业当前的文化理念是“以义取利”,这意味着中资投行要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理念落实到商业活动上,长期摸索、扩大视野,寻求价值落点。

来自东南亚和中东的国际客户变多了

根据Dealogic数据统计,海外资金自2020年以来对中国资产(含港澳地区)的入境交易规模于2021年达到顶峰,尽管后续略有波动,但来自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资金活跃度显著上升。目前看来,科技、新能源、医药、消费等领域为国际资本主要关注的领域。

常年奔波在业务一线的王曙光对此也感受深刻:“从前年开始,在国际业务方面,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不是欧洲、不是美国、不是日本,而是中东和东南亚。在中国接待国际客户,也是这两个地方的客户数目最多。最近,欧洲和韩国客户也变多了。”

不过,王曙光提到,尽管中东和东南亚都在加大对华投资,但布局重点有一定差异。其中,中东地区的投资人多是主权基金,对中国的新能源和科技行业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希望通过跟中国的合作来发展相关产业。

比如2024年,中金公司服务的TCL中环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Vision Industries在中国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该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20.8亿美元,旨在推进太阳能光伏晶体晶片在沙特的本地化生产。

王曙光提到,东南亚则以产业投资人为主,对中国的消费、物流、数字经济、科技以及制造业领域的资产感兴趣,其投资需求跟所在国家的发展需求高度相关。中金公司也在协助一些东南亚投资人并购中国资产。对于这些投资人而言,并购标的质地优良,能够为其带来不错的财务收益,与此同时,标的技术含量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强于东南亚本地公司,又能够反哺当地的发展。

外资投资中国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然而,在感受到这两地投资人旺盛的潜在需求的同时,王曙光也指出,从实践来看,外资投资人投资中国资产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方面,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使部分外资机构在投资中国市场时表现出了谨慎情绪。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者初入中国,往往对政策制定机制、监管逻辑以及政府对产业的推动模式缺乏直观理解。此外,外资企业虽然存在积极的投资意愿,但因在国内市场渠道有限,而难以精准定位合适的并购投资标的。

那么,中资投行如何服务好中企出海,又如何满足好国际资本对中国的投资需求?答案在中资投行出海的实践经验中,也在对未来的展望中。

中资券商出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申银万国证券在香港设立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1997年服务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首发募资规模42亿美元。

“那时候,其实很多人都不能相信,中资投行能帮助中国移动在港IPO。”但出海三十年,在王曙光看来,中资投行在服务企业出海上已经具备了三大优势。

首先是对中企更长的陪伴、更深的理解,因此能够相较外资大行更早发现中企的价值;其次是在长期积累下跟全球资本市场建立了深度连接,当客户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用不亚于外资行的时间,来更精准地匹配中企与目标投资者;最后是基于产业投行理念,中资投行对链主企业的广泛覆盖,使得不仅能够给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持,也能在业务扩张上帮助客户完善生态建设。

国际能力建设要以长期主义为导向

但这些优势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回望来时路,王曙光坦率地说:“难的地方太多了,但难也要去解决。”

王曙光提到,从中金公司的实践来看,最难的事情是真正帮助客户创造价值,可以根据客户的发展来判断其需求。这要求投行对产业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既要了解客户,也要了解客户的竞争者和合作伙伴。而要做到这些,投行需要与产业界建立联系,而不仅仅是投资人。

但这同样也不是容易的事。王曙光不无感慨地说道,跟潜在的跨国公司客户建立信任关系需要长期耕耘。从实践来看,从与客户建立联系,到客户遇到问题愿意来咨询,再到成为客户一些小项目的顾问,至少需要花费两到三年的时间,这远高于跟国内客户的连接。然而,这些事情不做,难言建设国际能力。

在建立联系之后,如何创造价值,也是长期主义。王曙光提到,“以义取利”是金融行业当前的文化理念,其核心就在于先创造可以被这个社会共享的价值,才能收获属于自身的收益。对于投行而言,意味着要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双向开放等理念落实到商业活动上,这需要长期摸索、扩大视野,才能寻求到创造价值的落点。

此外,他强调,国际化扩张并非单边,一定会面临风险,中资投行需要对此有预先的研判和对应预案,拥有风险意识、完善的内部合规、优秀的境外法律合作伙伴都必不可缺。

责编:杨喻程

排版:汪云鹏

校 对:王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