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李想,杀回理想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11-28 18:20:19


中国新能源车的第一赛段似乎已经尘埃落定:增程、补能、智能化的“第一波红利”被快速兑现,一批企业上位,一批企业掉队。而从今年开始,行业忽然加速驶入第二赛段——算法、AI、大模型、纯电平台、智能驾驶,所有竞争都开始指向同一个方向:谁能把车真正做成智能体。

这种切换带来的不是热闹,而是压力。企业的组织效率、技术路线、产品节奏,全都被迫重新校准。很多公司试图维持“上一套打法”,但理想做了一个反直觉的动作:在Q3财报的背后,它不是试图解释短期起伏,而是通过组织、人事、研发布局,悄悄把自己拉回到一种只有在高不确定时代才会启动的“创始人模式”。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想甚至把2025年Q3定义为“理想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

在行业进入AI驱动的新阶段时,任何车企都必须重新回答同一个问题:下一代竞争靠什么赢?理想的答案不是技术堆料、不是价格战,而是另一个更本质的东西——把决策、节奏、方向重新集中到创始人模式上,用它来重新构建一套能在不确定性中跑得更快的组织能力。在李想的叙述里,这套模式不只是“创始人亲自上阵”,而是一整套从对话方式、价值判断到效率观念的系统方法。

这一刻的理想,更像是一家准备重新起跑的公司,而不是一份季报的得失参与者。理想要回答的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大:当行业进入全新的技术周期,为什么选择回归创始人模式?这种回归是否能再次成为它穿越周期的底层力量?

财报之上,是理想主动“换挡”的公司节奏

理想的Q3财报发布后,市场的第一反应是“波动”。但对一家已经穿越过一个技术周期的企业来说,财报永远不是孤立事件,它更像是一场显露边缘的“地震前兆”:数据的起伏只占故事的三分之一,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周期切换前的姿态变化。李想在会上没有花太多篇幅解释单一指标,而是把时间几乎全部用在讲“第二个十年的基础三选项”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理想正在经历一次主动的、深层的自我重构。过去几个月里,组织调整、研发投入结构的明显变化、AI项目的加速推进,以及李想更频繁出现在战略与研发一线的现象,都在同步呈现一种趋势——这家公司正在把自己从上一轮成功的轨道上抽离出来,重新调回一套曾经带它走上高度、也更适配未来技术周期的“企业操作系统”。

配合电话会信息看,这套重构并不只发生在“人”上:一端是基于软硬件全链路研发打造的具身智能路线,VLA司机大模型全量推送、自研M100芯片和星环OS进入系统测试与生态建设;另一端,是三电自研、5C超充电池和自建超充网络的持续投入,这些都在为下一代产品力预埋“技术资产”。

这是理想曾经用来从0到1、从1到10的方法,也是它在新的行业周期里自我调节的方式。财报只是切口,真正值得观察的是企业的姿态:它选择了撤掉一部分“成熟期的安全配置”,重新让创始人站在一线,把未来三到五年的产品路线图当成牵引整个公司的唯一坐标系。李想在会上坦言,过去三年理想“非常努力地让自己变成职业经理人治理体系”,但结果是“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这基本解释了为何要在此刻按下“换挡键”。

放在过去几年,理想的财报常被视作增长纪录仪式:销量冲高、利润爬坡、某款车型成了爆款。然而Q3财报呈现的,却不是简单的波动,而是一家企业主动减速、重新压缩姿态、准备进入下一轮技术周期的信号。

如果说过去理想是“以产品驱动增长”,那么眼下则明显进入“以技术驱动下一代产品力”的前置期。AI投入的上升、研发侧的结构变化、组织调整的密集发生,都在告诉市场:公司正在把注意力从上一代成功模式里抽离出来——增长固然重要,但下一轮竞争的赌注更重要。管理层在答问中也反复强调,2026年将是理想新一代AI系统与产品集中落地的时间点:搭载M100的车型开始交付、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充电池量产、超充网络计划建到约4800座。

中国车市进入一个拐点:第一阶段的新能源竞争靠的是势能、增程、安全感与中国用户的家庭体验;第二阶段的竞争则是纯电、智能化、智能驾驶、AI原生汽车的全面交锋。财报像是一次“赛段信号”:理想要从一个已经成功跑过的赛段,切换到一个尚未成形但竞争会更激烈的新赛段。理想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元年”来描述这一阶段——把车从电动车、智能终端,真正推向具身智能产品。

财报数字只是表象,理想真正做的是“换挡”,是从过去驶入未来,而不是被动应对短期波动。电话会把这个“换挡”的内涵进一步说死:用创业公司式的治理方式,去支撑一个以具身智能为目标的新十年。

理想重新启用那套独属于它、也曾带它穿越周期的“创始人模式”

如果单用“创始人模式”几个字,很容易误读成“创始人亲自指挥”,但理想的情况完全不同。在这家公司,“创始人模式”不是风格,而是一种方法论,是理想在最艰难时刻验证过的企业操作系统。李想把这两种模式的边界划得极清楚——职业经理人模式适合行业周期稳定、头部地位稳固、创始人退居二线甚至缺位的公司;而当行业和技术在发生剧烈变化、格局未定、创始人仍然每天在一线投入时,创业公司模式才是更高效的治理方式。

它的核心是路线图:不是KPI,也不是战略宣言,而是三到五年的产品定义,成为公司最根本的牵引物。理想早期能走上台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想用路线图串起了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与交付,形成一种“产品牵引组织”的方式。增程赛道的押注、L系列产品定义的连续命中,本质上是这种路线图式管理的成功。现在,他试图把这套路线图思维升级到“具身智能”的层级——在电话会上,李想把汽车未来十年的三种定义摊开:如果只把车当电动车,竞争就沦为参数战;如果只当智能终端,创新就会变成把手机功能搬到车里;只有把车当具身机器人,自动与主动的服务能力才会真正改变生活。

其次是系统工程。李想是国内极少数把车企当成大型软件系统来推演的CEO,他用工程化推演的方式拆公司、拆流程、拆体验,确保产品闭环稳定。相比传统车厂按职能分割系统,理想更像是“端到端的工程体”,这决定了它在新技术周期的响应速度。围绕具身智能,他把整个AI系统拆成“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算力—本体”五个层级,对应的是3DViT感知、VLA模型、星环OS、自研M100芯片,以及线控底盘和主动液压悬架等本体改造——这些在电话会上被一口气讲清楚,也标志着理想不再满足于“买来一套算力和算法直接上车”的通用路径。

第三是节奏。过去增程的确立不是行业共识,而是方向判断+压强投入;如今AI与纯电的投入同样如此。理想的内部节奏向来快、狠、统一,这种组织节奏来自创始人的亲自牵引——职业经理人体系很难做到。

所谓“回归”,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理想最擅长、也最能提高未来胜率的那套底层操作系统。历史证明这套方法能带理想跑到今天;行业变革使它变得再次必要。

回归不是答案本身,是所有答案的起点

不难想象,市面上一定会有许多关于“回归创始人模式”的讨论。是“灵丹妙药”吗?只要创始人亲自掌舵,问题就能解决吗。

理想要做的,就是与这些讨论同在,并自我验证。显然的事实是,新周期的竞争显然比过去更复杂:AI的落地速度、纯电用户体验的定义能力、供应链的再塑、智能驾驶的迭代韧性,没有哪一项是轻松的战役。

电话会上,分析师最关心的同样是这些具体战场:2026年有哪些看得见的技术与产品跃迁?纯电三电的自研进度如何?L系列大改款能否重新稳住增程优势?

因此,“回归”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立刻带来什么结果,而在于它能让组织重新回到一种“准备好长期作战”的状态。把指挥链缩短,把路线图统一,把资源集中,把组织节奏调回单一方向,这些都是面对未来竞争的必要条件。

未来李想能否“杀回理想”,不会由某一次组织调整或某一位高管的变化决定,而是由AI能不能真正变成产品力、下一代车型能不能再一次命中主流家庭和更多场景、供应链能不能支撑规模化的纯电周期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2026年将是理想真正接受第二赛段检验的起点:具身智能系统跑不跑得起来、超充和三电能力能否撑住体验、L系列和i系列能否形成互补,这些都不是一句“回归创始人模式”能解决的。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组织形态不先调对,后面所有战略都无从谈起。“回归创始人模式”不是终点,而是理想想要进入第二赛段之前必须做的第一步。它把公司调回了最能打、也最能形成持续生产力的姿态,让理想有资格、有能力在新的汽车周期重新争一次未来。

李想在结尾说,希望以后更多以这种方式和投资人沟通,而不是按季度“做汇报”——这既是对资本市场的提醒,也是对自己的约束:既然选择再次以创业公司的姿态起跑,就要接受一个更长、更难也更高要求的十年。

从公共层面上,这不是一家企业的悲喜,而是整个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技术周期切换中的共性问题,理想只是一个更典型、更具代表性的样本,它先出招了。接下来几年,真正要看的,是这套“回归+具身智能”的组合拳,能否把这家已经经历过一次成功的公司,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本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虎嗅立场。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810858.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