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生态环境部答时代周报:“十五五”建设200个左右“无废城市”

IP属地 中国·北京 时代周报 时间:2025-11-28 18:22:08

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打造“无废城市”,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推进绿色转型的核心抓手,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

作为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不是指城市不产生或杜绝固体废物,而是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019年,我国开展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我国又将“无废城市”建设范围扩大至全国100余个地级市和地区;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的比例达到60%,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实践,“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四五”期间,全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1万亿元。

为推进“无废城市”高标准建设,今年初,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办法(试行)》,明确从建设工作推进、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变化、重点领域建设进展及成效等三个方面共18项指标对建设进展情况开展综合评价。

今年首次开展建设进展评价情况如何?下一步如何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11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回答时代周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重点对109个地级城市的“无废城市”建设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7个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72个城市推进较有力,但仍需持续深化推进。


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图源:生态环境部

郭伊均表示,除吉林、金昌、玉树、拉萨4个城市因保供等原因未评价外,105个地级城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2023年下降5.3%;涉及农业的108个城市中有71个城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5%;109个城市中有91个实现了行政村生活垃圾100%收运,有91个建立了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平台;109个城市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较2023年下降了4.5%,平均占比为14.8%。


时代周报记者在生态环境部提问。图源:生态环境部

在固废治理工作取得较为显著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部表示“无废城市”建设仍有改进空间。

郭伊均指出,参评城市不同程度存在固体废物贮存量居高不下、累积量上升的势头未得到扭转;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与国家要求的10%仍有差距;部分城市“无废”建设成果与群众切身感受仍有差距。

对此,郭伊均表示,要强化“无废城市”建设进展评价结果应用。指导有关城市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弱项,着力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同时,推动相关城市破解固体废物贮存量不断上升难题。要创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渠道,尽快扭转累积贮存量快速上升的趋势;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结构,不断降低填埋比例。

谈及“十五五”期间“无废城市”的建设规划,郭伊均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动200个左右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支持重大战略区域深化合作共建,加快构建“无废指数”指标体系,推动“无废城市”由“建设”向“建成”过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