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Chester
融资超80亿元,今年风光无限的资本宠儿,却先在网上翻了车。
一段“无人物流车跟人类吵架”的视频突然刷屏:一辆无人物流车被施工队挡住了路,“请让一下,请让一下”的声音在现场回荡。修路工人挥手让它右转,无人车却纹丝不动。僵持几秒后,双方居然开始“互怼”。
11月25日,新石器等无人物流车企业迅速回应:视频里的声音,全是AI后期合成,并非无人车的真实播报系统;提醒网友不要被“赛博段子”带偏。
但反应速度之快,也侧面暴露了一点——在今年这个被业内视为“无人物流车爆发元年”的节点,企业们格外在意公众情绪。毕竟截至目前,这个赛道公开披露的融资已经突破80亿元。
资金热度确实空前。今年10月,九识智能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B4轮融资;同月,新石器更是拿下超过6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私募股权领域年度最大交易之一,更是中国自动驾驶最大单笔融资。
其实,在“无人物流车吵架”的视频评论区,不少网友早就看穿了AI配音的把戏,但对无人物流车本身的顾虑,却没有因为“配音造假”而烟消云散。
原因很简单,类似的情景确实发生过,比如无人物流车“斗牛”:

更有“头铁”的无人车硬刚重卡:

这些短视频总不会也是后期合成的吧?
那么问题就变得尖锐了:
80亿热钱涌向无人物流车,投的到底是真技术,还是“赛博幻想”?
80亿热钱涌入
“用无人配送降低人工成本”,最早尝试的其实是电商和物流巨头。
早在2016年,京东就推出第一辆民用无人物流测试车,并在人大完成首个公开道路包裹投递任务;苏宁紧随其后,推出“卧龙一号”无人配送车。
这些看似极具未来感的设备,在当时却被无人驾驶技术的现实水平牢牢按住了想象空间,一时间难有大规模落地。
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回忆2018年创业初期:“整个赛道只有我们一个玩家。”当时的市场对无人物流车也充满质疑,“最初别人不知道什么是无人车,也不知道新石器,我要解释两个小时,最后得到一句‘哦,没听懂’,然后人就走了。”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20年。特殊时期的突发需求让“无人配送”被快速点燃,一系列政策随之陆续开放。
2021年,无人配送车迎来合规化突破,北京发放首张公开道路牌照,并逐步开放试点。2023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进一步确定智能网联汽车可以用于运输经营活动。
截至今年,全国已有超100个城市开放路权试点,无人物流车得以真正上路。
同样是在2021年,原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创立九识智能;新石器则获得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牌照。自此,各大物流企业纷纷加码布局无人物流车赛道。
2023年,顺丰率先迈出大规模采购的第一步,2024年,顺丰已投放超过800辆,预计在今年扩张至8000辆。与此同时,中通、圆通、韵达、申通也陆续入场,分别投入约1000、500、100与200辆无人配送车。
今年,新石器与九识智能的交付量同样迎来爆发式增长。新石器去年销量约1000台,九识智能为2500台;而到了今年9月,两家相继宣布交付量突破1万台。
业内普遍认为,1万台是无人车行业的关键临界点——跨过去,才能真正形成技术降本、场景验证与规模扩张的正向循环。
也因此,万辆交付量的跃升,进一步推高资本预期。有测算预计,到2030年无人物流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634亿元,是2025年的5.4倍。
融资潮自今年起也愈加汹涌。4月,九识智能完成近3亿美元的B轮融资;10月,再获得蚂蚁集团领投的1亿美元B4轮融资。新石器今年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C+轮与6亿美元的D轮融资。顺丰参投的白犀牛也在今年的B轮与B+轮拿下近5亿元人民币。
随着资金不断涌入,各家都在为下一阶段扩张做储备。
新石器CFO李子夷在D轮融资后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整个行业“很快会进入‘1—100’的超高速增长阶段,我们需要储备足够的‘弹药’,才能抓住这个增长机会。”
更大的“弹药”,则是上市。新石器与九识冲击“无人物流车第一股”的消息接连传出,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九识智能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港股IPO,而新石器的D轮融资也一度被传为Pre-IPO轮。
价格战打响
政策松绑只是开端,真正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应用的,是价格断崖式下探。
2018年,一辆用于末端配送的无人物流车,再加服务费动辄上百万元;到2019—2021年间,价格骤降至20万—30万元;今年进一步下探到10万元甚至5万元以内。
造成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是关键硬件的国产化突破。早期,激光雷达、摄像头、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海外供应,仅硬件成本就超过30万元。
而如今随着国产化加速,这些核心器件价格大幅下滑,使整车成本直接压缩到10万元以内。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松绑、订单快速增长,规模化生产开始摊薄制造成本。整车也逐步实现模块化、标准化生产,让制造效率显著提升。
价格的下降,正成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变量。根据顺丰官方公众号的数据,在鲁西10城投入52辆无人配送车后,单车日均行驶6240公里、运输8万票快件,单票成本下降1.32元,效率提升30%。
而为了抢夺市场,无人物流车的价格战也迅速升级。
截至2025年,新石器无人车已完成6次迭代,核心车型X3单车成本从初代的20万元降至约7万元;2024年,九识智能部分产品进一步降至5万元。今年5月,九识E6裸车价甚至压到1.98万元,直接将价格打到“2万元以内”。
九识主攻“压价格”,新石器则打“金融补贴”。今年6月,新石器推出首付888元的限时方案;9月再升级为“0首付、0利率、48期分期”,并附带FSD(完全自动驾驶)终身免费服务。
在硬件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无人物流车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开始从“卖车挣钱”转向“软件订阅驱动”。硬件越便宜,越能带动规模,进而为软件订阅持续增收打开空间。
例如,九识智能E6裸车价仅1.98万元,但需按月支付1800元FSD订阅费,五年累计服务费已远超车价;新石器则以免费FSD吸引客户,通过规模交付和生态协同实现盈利。
10月,九识智能中标中国邮政7000辆无人车租赁集中采购项目。有报道称其中标价低至每月1399元,远低于行业常规水平,显示其价格战策略已极具侵略性。
不过,这场价格压到底的战役,本质是为了耗死友商后再“吃回来”。东吴证券测算,无人物流车企业销量达到50台才能盈亏平衡,而当销量达到5万台时,单车利润可达4.3万元,净利率超过40%。
不过,价格越低、订单越多,对技术和路权的质疑却没有同步消失。
路权比融资更难
资本、客户可以用数据说服,但公众的信任不是靠融资砸出来的。
在“无人车吵架”视频的评论区,质疑声不绝于耳:“这车真的能上路?安全吗?”“上次看到它在非机动车道逆行。”“车虽不快,但会乱加塞、别车,碰到赶紧换道。”
而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只要搜索“无人物流车”,更能看到一串“乌龙名场面”。
![]()
如果说这些视频只是“图一乐”,那无人物流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则让外界的担忧变成了灾难。
去年12月29日,杭州一名车主准备驶离车位时,一辆挂着顺丰标识的新石器无人车突然加速,撞上其左前车门。今年4月,深圳一辆公交车与新石器无人车在路口相遇,因地图数据未及时更新导致导航错误,双方发生碰撞。
九识智能的事故则更加频繁。
同样是4月,西安一辆九识无人配送车撞上倒地的电动车,前轮卡住后仍继续前行,将电动车拖行约10米。九识解释称,“车辆将严重变形的电动车误判为可接触软性障碍物,仅执行轻微避让而非紧急制动”。
同一天,北京昌平一辆九识无人车与轿车相撞后,并未停车等待处理,而是直接驶离现场;后续调查更发现其越界运营,不在规定区域内运行。
次日,西安另一辆九识无人车在人工接管模式下(由快递员远程操控取件),突然前移追尾停靠车辆。九识表示是人工操作失误所致。
这些事故集中暴露出无人物流车在感知精度、决策可靠性和安全管控上的短板。虽然无人物流车不载人、车速不高,事故严重性有限,但路权是否清晰,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大规模推广。
眼下,全国虽然已有多个城市开放无人物流车试点,但政策标准并不统一,让不少无人物流车仍然面临“能否上路”的尴尬。
今年9月,一名九识客户就反映,原本因没有路权不敢购买,但在对方承诺“政府沟通会解决,不能上路可退车”后才下单。结果车辆到手半年多,刚路试一次就被交警叫停,要求退车却遭区域经理敷衍,客服也始终未给明确答复。
在路权策略上,九识智能采取“客户自主申请”,并提供路权回收政策:如因政策原因无法上路,可暂停FSD计费,待恢复再续费或按折旧退车。看似灵活,其实意味着客户不得不承担核心的不确定性。
新石器则包办路权申请,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取得公开道路路权,并与北京、杭州共同开发了路权电子化申报系统,将牌照、路线、交警协同、事故处理等流程平台化,以此来减轻客户负担。
但也并非完全无误。今年4月,中通与新石器在湖北黄石投入的无人车因未提前报备、未获上路批准,被监管部门叫停。据报道,中通黄石西塞山区分公司已向新石器提出退车。
因此,尽管新石器和九识智能都喊出了“交付量破万”的亮眼数字,但业内更关心的问题:
这些车里,有多少正在稳定跑业务?又有多少仍停在测试场里“晒太阳”,甚至因为政策、路权、运营成本而被迫闲置?
但现实的担忧,似乎也挡不住资本市场的热望。
光大证券预计,无人物流车未来将逐步替代微卡、面包车,并进一步向轻卡、中卡甚至重卡渗透。到2030年,无人物流车销量有望突破80万辆(渗透率近15%),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迈向百亿元。
巨额融资只是“入场券”,地方路权差异仍商业化能够跑通的最大变量,技术可靠性与安全争议,也仍是公众的第一敏感点。
毕竟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拿到大钱的“无人车”,哪怕贴满了科技公司 Logo,依然有可能在马路上“犯傻”,甚至“犯浑”。出了事顶多赔钱赔货,而对向车里坐的可是真人。
就在昨天,国家发改委在回应人形机器人“泡沫”时强调,要防范高重复度产品扎堆上市、研发空间被挤压等风险。虽然讲话针对的是人形机器人,但同样价格内卷、融资狂飙的无人物流车,其实也在这条隐含警戒线之内。
无人物流车赛道的硬仗,现在才正式开打。
参考资料:
酷玩实验室《新型马路判官上路,无人物流车狂奔》
连线出行《拼融资、谋上市、打价格战,无人物流车赛道“卷疯了”》
商业范儿《涉嫌搬团队、搬技术,IPO前京东指控九识智能侵权》
极点商业《九识、新石器博弈无人配送路权生死劫》
经济观察报《无人车在农村哐哐干活》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