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落幕,给中国楼市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市场+保障"的新住房供应体系,取代了"房住不炒"的老定位,这不仅是个信号,更是楼市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这个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让商品房回归市场,民生保障则关在封闭体系里,两者互不干扰。
具体落地方案,就是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新模式,让买房和租房都成为可能,代替了过去那种重购轻租的老模式。产权和使用权分开,产权自由流通,使用权则和民生保障挂钩,通过租购同权,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小编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过去中国楼市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和保障混为一谈,民生保障权力和商品房挂钩,成了炒作的对象。而保障性住房却没有和民生保障权力挂钩,结果就是民生保障权力以商品房的名义被炒作。比如学区房,商品房可以流通,但学区作为民生保障权力,不能成为商品流通。后来的政策调整,就是为了让商品房回归市场属性,学区则自动纳入封闭体系,新的买房人要经过审核,摇号排位重新分配入学资格。
现在,"市场+保障"双轨制的落地,中国楼市的未来会如何?官方媒体已经给出了答案。
8月19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优化调整限价政策 让商品房回归市场。文章最后指出,随着"市场+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的完善,政府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让商品房回归市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房地产限价等行政手段将逐步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法治化的长效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的背景也不容小觑,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是中国经济领域的权威媒体。它的文章,代表了政策制定者对未来楼市走势的预判。
所以,这个走势就是,政府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场机制将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保障房归保障,商品房回归市场。同时,房地产限价令等行政手段将逐步退出,政府通过征收契税等方式,支持更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这样一来,楼市的未来就清晰了:保障和市场各司其职,老百姓的选择更多,楼市也更加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