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第四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江苏大学、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的7位嘉宾发表精彩演讲,来自于全国高校、企业的40余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会议由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赵亮主持。
赵亮 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国际化视野和全方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本次会议围绕“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主题,共同探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思路,助力国家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汤奇荣以《中德合作的灯塔项目——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及中德博士生院》为题进行视频演讲。汤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及中德博士生院作为中德合作的灯塔项目,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中德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分享了和外方合作的方式以及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
汤奇荣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视频演讲)
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罗伟光以《创业者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同济模式》为题发表演讲。罗经理站在创业者的视角,从教材编写、学生培养、课程建设、教育支持、奖项评选、生态建设六个方面分享了科技成果转化下的新同济模式。期望和高校有更多合作,提升员工国际视野、语言交流等方面技能。
罗伟光 上海同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院长高广军以《扎根本土、兼容并蓄——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为题发表演讲。高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邓迪国际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流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治理水平、稳定国际生源和深化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高广军 中南大学邓迪国际学院院长
江苏大学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昌达以《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发表演讲。王教授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境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境内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境外高校教师在境内高校课堂中授课、指导研究生,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监管;搭建中外双方教师科研合作的桥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觉成为其中外双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纽带。
王昌达 江苏大学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专业责任教授陈轶嵩以《面向新汽车技术的车辆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演讲。陈教授从新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变革、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成效三方面介绍分享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的办学经验。建议强化思政育人建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国际化视野;重塑课程谱系,优化车辆工程知识架构;完善协同培养链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陈轶嵩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专业责任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系副主任余晨光以《中外合作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创新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表演讲。余教授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应充分吸收国外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国际优质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重视中外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中方教师与外教紧密配合等。同时科学合理选择外方合作院校也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余晨光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系副主任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赵树恩以《融合国际视野,创新驱动未来: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题发表演讲。赵教授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统筹规模和质量、加大保障力度、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引进、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合作办学新模式,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更加深入研究和落实。
赵树恩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
与会人员认为7位专家围绕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交叉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和思考,干货满满,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多的启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