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ANGELICA
编辑|ANGELICA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有个非常危险的信号需要注意:一线城市没人消费了。
大街上的实体店,客流量稀稀疏疏,老板挂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生意难做。
数据也很尴尬。
整个六月,北上广深集体扑街。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消费数据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四个一线城市的6月社零同比增速比5月分别下滑了11、12.8、10.2、3.2个百分点,至-9.4%、-6.3%、-9.3%、-2.2%。且回落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连中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几个头部城市都消费不动了。
小镇青年正成为隐形的消费巨人
一线城市的消费崩了。
一线城市的消费疲软,餐饮行业最直观了。毕竟餐饮业一直是消费的晴雨表。
北京统计局显示,上半年北京外卖员人数同比+50%,但正餐收入同比-10%。
上海那些网红餐厅,现在不用排队了。
拿熊猫老灶火锅来说,被各种明星网红打卡,是曾经的排队王。
但是从去年开始,接连关门倒闭,一度被称为“魔都火锅界地震”。
截至7月,上海人均消费500+高级餐厅,比一年前减少了1400多家。
为了生存,连锁餐饮纷纷推出“以价换量”策略。连米其林餐厅也卖起了穷鬼套餐。
不仅是餐饮业,整个行业几乎都是游离在亏损的边缘。
奢侈品也卖不动了。
上半年,广州太古汇和上海兴业太古汇,销售额分别下降9%和20%。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一线城市的奢侈品,没人买了。
据调查报告显示,上半年上海市消费市场表现弱于全国,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情绪消费,平均消费倾向仍低于疫情前水平。
反正一线城市就一个字——省。
中国不是讲究“民以食为天”吗?如果餐饮行业都在过冬,说明消费的情况已经到了比较严峻的程度。
前面的数据已经说明,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居民,都在精打细算过日子,那二三四城市会不会更糟呢?
有意思的是,大城市消费低迷,三四线小城市消费却是热火朝天。
今年1-7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增速全面跌落,反倒是更为下沉的四五线城市消费增速大涨,餐饮、酒店、汽车、商场开始出现繁荣迹象。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上半年,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3%,上海同比下降2.3%,广州和深圳分别同比持平和增长1%,而如果单看6月的数据,那会更惨不忍睹。
四个一线城市,无一例外,全部下滑。
但令绝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统计局划分的31个二线城市中,除了5个还没公布数据外,有23个城市设定总额同比增长,只有3个下滑。
不得不说,一线城市的消费在迅速跌落,而三四线城市在消费逆袭。
“县城综合体”吾悦广场租金大涨20%,出租率也进一步提高97.35%,丝毫不逊色大城市。
是不是有点意外?为什么这么反常?
消费的前提是要有能力。现金决定你买不买得起,预期决定你要不要买。
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压根没那么多钱。
所以说到底还是收入。
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均匀的传导到了各个阶层。除了收入下滑外,更关键的是资产正在萎缩。
以前房价涨,人人都是千万富翁,消费不在话下。现在房价跌,天天觉得自己亏了几百万。哪里还敢多花钱。
这两年楼市的下跌,使得他们的资产严重缩水,继而抑制了消费能力。
特别是一线居民。
他们的投资收入占比较高,资本市场常绿,可房地产萎靡,不仅让他们的钱袋子缩水,更打消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反而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不投资就不会亏钱,工作也没那么卷。虽然收入比不上一线,但胜在没有负债,实际可花的钱一点都不少。
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正在“躺平”
有人说,中国正在滑向“低欲望社会”。
低欲望社会率先出现在日本,出生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年轻一代,对于未来长期发展惶恐不安,年轻人不愿承担房贷,结婚生子,试图通过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
村上春树曾在一篇杂文(收录于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描述过泡沫经济时代的东京的生活:“即使收入成倍增长,地价的增值却远高于它,人们买不起工作单位附近像样的住房。他们的家远在郊外,每天花费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挤在令人窒息的满员列车里上下班,为了偿还房贷加班加点,消耗宝贵的健康与时间。”
可以说日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因为这是一个低欲望国家,很多年轻人无动于衷,啥也不想干。
对比一下中国社会的现实,虽然还没有完全符合低欲望社会的定义,但是少子化以及高龄化已经出现了,消费的信心也确实不如以前。
如今,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也正经历着一种不得喘息的状态。
比年轻人不结婚更可怕的现象来了,就是“躺平”。
躺平是指放弃了努力工作,赚大钱的目标,而是选择通过缩小自身欲望来缓解生活压力。
躺了一年之后,现在年轻人不光不结婚,也不消费。
在豆瓣,有30万人参与“极简生活”小组,21万人在小组,8万人在,还有15万人在小组。
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不消费,人生时刻太快乐。
过去十年,结婚领证的人从600多万对跌到300多万对。而单身的人数却突破2亿。
要知道,30年前,每年新生儿2000万以上,去年不到1000万。
另一边是大家都不买房了。成交面积一降再降。
尤其过年那几天,30城楼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比去年减少了39%。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实际,特别不容易被洗脑。
除了房,年轻人大钱都不愿意花。以前流行LV,现在流行免费纸袋,以前逛天猫东京,高品质高保障,现在拼多多买10块钱手机壳,不满意就退货。
前段时间军大衣卖爆了,年轻人说不是买不起羽绒服,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
不只是军大衣,现在年轻人也很有意思,比如买童装,因为童装价格更便宜,跑去跟老年人抢社区食堂,说他们要提前养老。
躺平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最早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之后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如英国的“尼特族”、美国的“回旋镖一代”、韩国的“独居一代”等。
年轻人抱着“既然得到这些很困难,那什么都不要”的心态。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不消费不工作不交流,很多年轻人还想逃离一线城市。
前段时间,小红书联合社科院、DT财经发布了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报告中显示,超过8成的年轻人有过换个城市生活的想法。
越来越多人觉得“习惯了小城的人间烟火,才发现,原来人生不止有工作”。
但是在逃离的背后,不是年轻人抛弃了一线城市,而是一线城市抛弃了年轻人。
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灯火辉煌却难掩年轻人的疲惫与迷茫。
曾几何时,一线城市是无数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圣地,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
但一线城市的竞争异常激烈,人才济济。年轻人时刻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这种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身心俱疲。长时间的加班、频繁的出差,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享受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他们仿佛只是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2022年,猎聘对中国20个主要城市的新发职位情况,又做了一次调查。北上广深依旧是头名,但占比已经下滑到了42.1%。
当梦想被现实击碎,当生活的压力让人无法承受,年轻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或许,在那些二三线城市,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国步入“低欲望社会”了?
从人人挤破脑袋想去北上广到主动辞职回到小镇“躺平”。
不难发现,年轻人的选择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是真的低欲吗?还是大家的追求变了?
其实,这一变化并非意味着年轻人变得低欲。
相反,他们的追求变了。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表面的繁华,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内心的满足。他们渴望在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一份热爱的工作,有一群知心的朋友,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表示,“不认为我国会进入低欲望社会。”
因为我国目前收入水平还是太低,还有很多人没有被基本的公共服务覆盖,他们被压抑的需求其实有很多。
但是,不管是不是低欲望,人最核心的需求都是重要的。
就个人而言,最好的状态就是有目标有梦想,但又能安心做好点滴、过好当下,能不断进取却不好高骛远,总要求更好也能脚踏实地。
比如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掌握“再生钱”技能。当斜杠青年,发展副业,即便失业也不会焦虑。趁年轻多发展兴趣爱好,让晚年生活过得充实。
当然,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总体而言,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无论是选择留在大城市继续拼搏,还是回到家乡或者去中小城市发展,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每一种选择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参考文献:
财新 同比负增长 “领头羊”北上广消费为何走弱?
当代青年研究 青年“低欲望躺平”:全球图景、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
(素材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