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石油7亿充电桩招标项目,12 家参与投标的液冷厂家全部废标。废标的原因,一部分由于业绩要求未达标,另一部分因为报价问题。基于此事件引发了业内关于超充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
一部分相关从业人员提出:超充的概念被炒的很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充电产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从产业的角度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理性,产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盈利的实质,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压和快充是必然趋势
但超充至少还有5-10年的过渡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041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949.5万辆。截至2024年1-7月,国内800V高压车型销量约39万辆,同比增长217%,占整个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7.9%,整体成逐步扩大趋势。中国高压快充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26年年底,国内800V车型销量渗透率将达到50%。
自2015年开始,国务院在相关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了充电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今年以来,多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提出超充站建设提速。但高压车型总体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超充的市场期待,远大于实际需求。除此之外,目前超充站建设仍面临电网功率不够,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问题,制约了超充技术的推广普及。业内人士预计,全面进入超充时代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
多种超充技术并存
隔离风冷技术在过渡阶段更具优势
目前,以阳光电源为代表的隔离风冷超充技术,和以华为为代表的液冷超充技术是目前市场上高质量充电的代名词,两者兼具高可靠、长寿命的特点,可以支持在全国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除此之外,隔离风冷技术具备全生命周期免人工运维,免换材成本的优势;液冷技术的低噪音,以及防漏液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峰会副秘书长周丽波表示,从目前超充厂商的情况来看,隔离风冷和液冷是市场上比较普遍的两种技术路线,现阶段不太好判断未来究竟哪种技术路线占优势还是将并行,但隔离风冷技术在目前的过渡阶段更具优势。
△隔离风冷技术舱体示意图
据了解,仅从售后角度考虑,结合维护成本、系统损耗、运行寿命等多维度综合测算,隔离风冷超充相较于液冷超充,10年后期成本可省约10.1w元。
布局超充势在必行
常态化普及还要看全生命周期成本
不同于快慢充,超充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更高。且不同于加油站的垄断式盈利,新能源车主充电方式选择性多,家庭慢充和公共快充亦是主流趋势。超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出行保障,选址很关键,部分企业超前投入是为了抢占流量高地,但即使是资金雄厚的央国企,既要秉持“适度超前”原则,从经济性考虑也需要更多斟酌。
l 成本考量。超充建设不仅要考虑当下的交易成本,基于超充发展阶段,至少以10年为标准,评估其全周期生命成本及收益回报率。
l 售后保障能力。长生命周期对充电桩企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 具备持续演进能力。光储充一体化毫无疑问是未来5年的热点话题,目前由于其经济性不具备大范围推行的可行性,主要处于政府驱动,头部新能源企业如阳光电源、华为积极响应打造样板站标杆案例的阶段。但伴随超充应用端进入爆发期,超充站演进为光储充一体化站点有望普及,华为和阳光电源是目前唯二具备光储充全栈自研能力的企业,将具备核心优势。
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关系到全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便利的民生问题,也是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经济问题,要适度超前,更要长期主义。回归产业核心,提升收益价值,才能保障充电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